第D4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碳汇渔业,吸碳又产“金”

  本报记者 陈鎏琰 图/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共识。“碳汇渔业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占有显著地位,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说,碳汇渔业不仅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扩大生产空间,增加渔农民收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
苍南有台巨大“吸碳机”
  早就听说苍南县有台巨大的“吸碳机”,一年可吸收、转移5000多吨碳,近日,记者带着好奇前往苍南县一探究竟。
  在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陪同下,记者乘船驶进了美丽的沿浦湾。顺着手指的方向,但见湛蓝的海面上,一排排养殖筏架的插杆竖立海面之上,一叶叶轻舟在整齐划一的“海上田园”间穿梭往来。清澈的海水下,紫菜翩翩起舞,与一笼笼肥硕的鲍鱼、一串串饱满的贻贝构成了美妙的海洋森林。“这片海区采用的是立体化海水养殖新模式,不仅‘吸’碳,还能产‘金’呢。”面对记者的疑惑,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洪东转随手从养殖筏架上扯起一根绳子作起了讲解。紫菜等大型海藻养殖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氮、磷、钾等营养盐,将海水中的溶解的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而贝类则通过摄食浮游动植物,大量去除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并且形成以碳酸钙为主的贝壳而掩藏大量的碳,发挥了较好的汇碳、固碳作用。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是我省海洋与渔业大县之一,县辖海域面积3783平方公里,拥有252.1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14.6万亩,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达190.3万亩,其中适宜养殖面积达15万多亩,内陆水域面积19万亩,发展浅海贝藻类养殖的空间还很大。2009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2.42万亩,养殖总产量3.26万吨、总产值4.49亿元,其中海水养殖2.66万吨、产值3.88亿元。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浅海贝藻类养殖业的发展作为沿海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了该县渔业主导产业,认真规划,精心培育,并在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2009年,苍南县列入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突出紫菜作为主推品种,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渔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作用,积极为贝藻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同时,多次举办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的藻类专家,为藻类(主要是紫菜)栽培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海洋渔业碳汇,就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容器’吸收二氧化碳。”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叔森告诉记者,“有机碳93%产自海洋,这是科学家的共识。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因其吸收了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故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据计算,苍南县每年藻类养殖可从海中固碳约4000吨,贝类养殖可移出约1030吨碳,合计至少移出了5030吨碳。同时,通过推广贝藻养殖,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据统计,该县渔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7369元,提高到2009年的9427元,渔业经济在大农业中占了半壁江山。
碳汇渔业填补低碳经济版图
  “我省发展碳汇渔业资源基础、工作基础良好,发展恰逢时机。”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说,浙江是海洋大省,也是渔业大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岸线约6500公里,居全国首位;滩涂(湿地)资源面积近400万亩,约占全国的14%;近海渔场面积约22.27万平方公里,近岸浅海养殖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广袤的海洋为碳汇渔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空间。2009年,我省的贝藻养殖就已达到5.6万公顷,产量73万吨,而且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增殖放流和洁水渔业,陆续建立了15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殖放流区,每年增殖放流鱼、虾、贝等苗种3亿尾(只),在涵养资源、净化水质、促进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时,还积极开展了滨海湿地修复和海洋牧场建设等方面的探索。随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发展低碳经济也必然成为今后一个长期的战略导向。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引入碳汇渔业的理念,并将其放到“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中加以谋划和部署,是十分及时和顺应潮流的。
  赵利民局长表示,下一阶段,我省将大力发展以浅(近)海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支持建设贝藻养殖、增殖区,探索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海洋清洁生产。开展滨海湿地的治理和修复,规划布局具有滨海湿地功能的生态缓冲区块,并分类开展治理和修复,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特种种植业,增加滨海湿地固碳减排功效。大力推动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海中“植树种草”和增殖放流,形成规模化的“海底森林”,增加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发挥涵养资源、修复生态、提高海洋固碳能力、增加海产品产量以及帮助渔民增收等多重功效。进一步加强渔业碳汇相关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对碳汇渔业、海底森林修复、滨海湿地整治等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要关注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的研究,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