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年宵花市,传统名花为何难成“主角”

  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备战时节,与红掌、凤梨、蝴蝶兰等洋花摩拳擦掌、硝烟四起不同,牡丹、梅花、水仙等文化积淀厚重的中国传统名花,很少能引人关注。
  梅花、牡丹花、菊花、兰花、荷花、月季花、山茶花、桂花、水仙花、杜鹃花等号称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自从上世纪90年代洋花成为年宵花“主角”以来,这些传统名花在年宵花大战中充当“配角”已经很久。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持续升温,原本是“老树”的传统名花也面临“发新芽”的机遇。从国人的心理来看,它们也应有更上佳的表现。然而,“配角”上位争当“主角”,仍然不易。
  与红掌、凤梨等舶来花卉相比,多数传统名花面临一个先天弱势——季节性强。如荷花多数只能夏季观赏,桂花只能在秋天闻其香。但这并不是影响传统名花“唱主角”的主要原因,因为诸如梅花、水仙等花卉的花期正好在春节前后,牡丹催花技术也很成熟,而且许多传统名花都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名花之所以无法打开局面,主要还是因为产业化进程缓慢,进居室困难。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名花的生产主要是农民,赚眼前能赚到的钱是多数种植户的想法,他们很少愿意花费时间、精力研究产业状况,开发标准化产品,这就造成传统花卉空有文化、产品上不了台面。牡丹还算传统名花中开发比较好的,但现在问题还是很多,比如栽培基质的轻质化等问题就一直悬而未决,一盆40厘米盆径的牡丹连盆带土20多公斤,如何能轻易地“登堂入室”?
  没有产业化,产量就小,产量小就意味着在“乱花迷人眼”的年宵花市无法被人发现,从而丧失商机。 (谭川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