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毛竹笋用林覆盖栽培与高效培育技术

  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所博士、教授 金爱武
  一、毛竹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毛竹覆盖技术可以用“二、三、五”几个字来概括,即两个前提、三点要求、五项技术。
  1.两个前提是指成本投入与风险控制。
  毛竹覆盖每亩成本大致如下:
  肥料和覆盖材料每亩6891元;
  畜肥(以羊肥计算):6000公斤×0.13元/公斤=780元;
  化肥(每包50公斤):3包×137元/包=411元;
  竹叶:8000公斤×0.4元/公斤=3200元;
  砻糠:5000公斤×0.5元/公斤=2500元。
  风险控制包括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控制。
  2.对林地的三点要求:一是选择竹笋产量较高的笋用林。用以覆盖促成出笋的毛竹林一般要求是丰产笋用林,即毛竹林现有亩产春笋1000公斤左右,土层厚度在60厘米以上,竹林长势良好。二是水源丰富。每年7-9月,一般为高温干旱天气,水分消耗量大,如遇15天以上晴旱无雨,地表深度开裂,地块僵硬,应及时浇水,以促进毛竹的正常生长。三是交通便利,利于车辆出入,并有一定的场地供材料堆放。
  3.覆盖的五项技术要点:
  一是竹林结构管理。
  毛竹林密度,在浙北地区以每亩180株左右为佳,毛竹胸径在8厘米左右;在浙南地区以每亩150株左右为佳,毛竹胸径在9厘米左右。竹子在毛竹林中分布要均匀,一般保留三度竹,每度比例为1∶1∶1。对毛竹进行钩梢的地区,需确保钩梢后每株毛竹有15盘以上的竹枝。
  二是土壤管理。
  垦复。第一次垦复在春笋结束至入梅前,垦复深度视竹鞭的分布状况而定,一般在30厘米左右。垦复时应挖除老鞭、死鞭、霉鞭和细弱的浅鞭。第二次在秋分(9月)前后,采取浅垦15厘米即可。垦复一般与施肥同时进行。
  施肥管理。
  ①笋穴肥。挖春笋时,在笋穴内施复合肥,每穴约半两。注意不可使肥料直接接触竹鞭,避免灼伤竹鞭。
  ②行鞭肥。在春笋结束后到入梅前,结合林地垦复,沟施或撒施经腐熟的畜肥,埋(翻)入土中,每亩施肥2000公斤,竹笋专用复合肥50公斤。施肥量应随竹笋产量的高低相应增减。
  ③孕笋肥。夏末秋初(9月),结合林地垦复施畜肥1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
  ④增温肥。覆盖时,待林地浇透水后,每亩施未经腐熟的畜肥(最好是羊肥或鸡肥)2500-3000公斤和竹笋专用复合肥50公斤。
  三是竹林覆盖。
  采用双层覆盖法,即下层为发酵增温层,上层为保温层。覆盖材料有竹叶、谷壳、稻草、麦壳、麦秆、杂草、厩肥等有机物料。不同的覆盖材料,其发酵增温保温的效果不同。下层一般用竹叶、稻草等发热效果好的有机物增温,上层用谷壳等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保温。
  覆盖要点:①覆盖时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应选择晴天覆盖,雨后的晴天最好。②覆盖方法:覆盖前先施足肥料,浇透水。然后铺上干燥的稻草或杂草,均匀铺摊,厚20厘米左右。为加快下层覆盖物发酵增温,应在竹叶、稻草上适当浇一些水,以用手挤压稻草不出水但手上有水印为准,并增施新鲜的猪牛厩肥,厚5厘米左右,辅助竹叶、稻草发酵。最后在上层铺上谷壳扫平,厚度在20厘米左右。竹林中央可稍薄,竹林边缘最易受寒气侵袭,宜适当加厚,或用塑料薄膜围住,增加保温效果。
  四是竹笋采收。
  竹园覆盖后,应及时采收竹笋。11月中旬覆盖,一般覆盖后45-60天开始出笋。如采用谷壳为上层覆盖材料,有笋时就会发现裂胖与顶起现象,很容易找到竹笋。覆盖物较厚,发现竹笋在覆盖物中,就可以挖掘,待竹笋露出覆盖层再挖,竹笋就会偏长。
  挖笋时要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再将覆盖物盖好,继续保温增温。初期可隔几天挖一次,并逐渐缩短间隔时间,旺季要每天采挖。
  五是移去覆盖物与连续覆盖。
  3月上旬,气温逐渐升高,应逐步移去覆盖物,以降低覆盖土壤的温度,延迟竹笋出土,以便于母竹的留养。留养的竹笋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霜冻。覆盖物上层的部分砻糠可收取存放好,待下半年覆盖时再用。已腐烂的竹叶、稻草,结合林地垦复时翻入土中。
  母竹正常留养,可多年连续覆盖。一般采用连续覆盖2年、休闲复壮2年的方法。
二、毛竹冬笋丰产培育关键技术
  1.科学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结构和竹子需肥特性,科学配方,合理施肥,均衡地为竹子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笋竹产品品质,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合理施肥是提高竹林产量的关键措施。
  毛竹笋竹林的分化期是12月-次年2月,针叶期是2-3月,幼叶期是4-5月,成叶期是5-6月,绿叶期(孕笋期)是8-9月。
  毛竹笋竹林的肥料最大效率期为毛竹幼叶期,各个生长期的肥料推荐量如下表:
  施肥方法:沟施。沿水平带方向开沟,水平带间距2-3米,沟深20厘米,沟宽20厘米,将肥料施于沟中,加土覆盖。
  2.毛竹山地水分定量管理。
  毛竹水分管理的几个不同时期:笋芽分化期(8-9月)、笋芽膨大期(10月-次年2月中旬)、冬笋期(11月-次年2月中旬)。
  山地黄红壤中壤土,连续干旱25-30天,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5%以下,灌溉1次。灌溉后耕作层(3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达到85%以上。
  应建立符合山地水文和立地条件的水分管理系统。竹林专用水分喷灌技术参数:射程为8-10米,高差大于6米,一次灌溉时间为6.5-7.0小时,用水量为每公顷75-90吨。
  3.竹林结构动态管理技术。
  4.毛竹冬笋采收技术。从冬笋初笋期至来年春笋期之前,采用点状法及沿鞭追笋法等采收,间隔期10—15天;春节前后采取全垦法采挖。在集约经营条件下,辅之以该技术,可比传统采收方法提高冬笋产量57.9%-70.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