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胜伟 10多年前,地处浙中山区的遂昌县,虽然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栽培技术,毛竹、竹笋产量都不高,农民守着成片的竹林难致富。多年后,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一批科技特派员,以接力的方式,用科技助力遂昌竹农,使当地的毛竹和竹笋产量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速度递增。毛竹山成了竹农的绿色银行……
竹农从“绿色银行”里挖出“金娃娃”
这两天,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叶坞村的竹农邓金发忙碌并幸福着:他家4亩毛竹林里的冬笋,又到了大规模采挖的时候,每天挖冬笋、卖冬笋让他忙得不亦乐乎;更让他兴奋的是,按照采挖情况看,今年自家冬笋的亩产量将超过300公斤,如果按目前每公斤20元的市场价估算,4亩竹林仅冬笋收入将超过2万元。
据当地竹农介绍,冬笋只是竹林收入的一部分。冬笋采收结束后,大批春笋开始上市;等春笋采收完后,和冬笋价格相仿的鞭笋又可以采挖了;即使所有的笋全部挖完,还可以销售满山的毛竹,现在毛竹的市场价格最高已达每百公斤80元,两三根毛竹就可以卖个百来块钱,超过了普通民工一天打工的收入。
经营毛竹林的收入越来越好,这也让邓金发对毛竹林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今年年初他又拿出积蓄,承包了40多亩荒山,开发种植毛竹林。邓金发说:“看着在家种毛竹比外出打工收入还高,这两年村里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都纷纷回家种竹子,很多农户靠着毛竹林脱贫致富。我们现在经常说毛竹林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竹林里的笋就是我们农民致富的‘金娃娃’。”
看着山上郁郁葱葱的翠竹,望着山下靠竹林收入盖起的三层小洋楼,邓金发禁不住想起了过去:那时,他家同样是种着这4亩毛竹林,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每亩冬笋产量不到30公斤。一年辛苦下来,4亩竹林的总收入还不到2000元。为了生存,邓金发最后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
让邓金发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一批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来到他们的村子,并开始向大家传授竹林高产栽培技术。此后,当地竹笋、毛竹林开始年年增产,经营竹林的农民生活也越来越好。科技改变了这个村子大部分竹农的命运。
特派员用科技“点山成金”
遂昌是个林业大县,同时也是个竹林大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2万亩,人口23万,其中竹农就有12万多。然而,由于缺乏科技支撑,不少农民守着大片林子却难致富,纷纷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上世纪末,应遂昌县科技局、林业局等单位的邀请,由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专家方伟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来到了遂昌县竹主产区。他们用仪器分析竹林土壤,给每块竹林开出“药方”,告诉农民应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组织农民建蓄水池,对竹林进行水分定量管理;向农民介绍竹林覆盖出笋技术,使竹林提前出笋、多产笋……
出乎遂昌农民意料,按照专家提供的配方施肥后,冬笋产量大幅度提升,原本过年时才有的冬笋,提前到10月底就可上市,而且鞭笋、毛竹的产量也大大提高。
邓金发说,采用浙江农林大学专家传授的技术后,他家仅冬笋的亩产量最高就达到550多公斤,冬笋亩产值超过万元,这是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科技接力10多年,致富一方百姓
初尝甜头的竹农们,看到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如此管用,纷纷向县科技局、林业局报告,希望县里能够继续邀请专家,经常来遂昌作技术指导。随后,浙江农林大学以个人特派员、团队特派员、法人特派员等形式,选派了方伟、金爱武、高培军、余学军等人,以接力的方式先后来到遂昌,将最新的竹林实用经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竹农。
自从科技特派员来了以后,遂昌的冬笋亩产量从3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200公斤、300公斤。2005年,方伟教授领衔的项目组在遂昌县的1.56万亩毛竹定向培育点,冬笋平均亩产量高达357.3公斤,比世界冬笋亩产最高纪录223公斤高出了60%。如今,冬笋亩产400公斤、500公斤也不再稀奇。
在近年来国内各类毛竹、竹笋评比中,无论是重量最大的笋王,还是胸径最粗的竹王,几乎都由遂昌的竹农包揽。如垵口乡坝头村谢金明的竹笋重达15.92公斤,荣膺“笋王”称号;应村乡东源村罗海根报送的毛竹胸径达57厘米,荣膺“竹王”称号。当地的小忠冬笋基地被命名为浙江省效益林业十大示范基地,小忠龙藏牌竹笋先后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浙江森林食品和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
遂昌农民曾作过分析:没有科技特派员指导之前,一亩竹林的年产值最多不过500元;而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一亩竹林亩产值超过5000元是最起码的,一些经营好的竹林,亩产值超过万元。
如今,一批又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相继回家,加入了经营竹林的行列。当地竹林面积也从2000年的24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35万亩,竹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1.1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亿元,今年预计可达8亿元。
从“制造竹业”到“竹业制造”
广大竹农走上了致富路,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又开始为遂昌竹产业的深加工忙碌,他们希望在提升遂昌竹林经营水平的同时,能进一步打响遂昌竹产业制造品牌。
时任浙江农林大学校长的张齐生院士,是国内从事竹炭研究的领军人物。早在10多年前,他就带着博士生,与遂昌文照竹炭等企业合作,开展竹炭深度开发技术研究。现在,遂昌竹炭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竹炭产业的带动下,遂昌的毛竹价格也从2001年的每吨300元提高到目前的70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年增收就达4000余万元。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说:“现在,我校的科技特派员已指导遂昌初步完成了‘制造竹业’,接下来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将围绕‘竹业制造’,充分发挥学科、技术优势,为服务竹产业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