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村信息化的“弄潮儿”

——“浙江农民信箱”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徐碧芳
  5年,236万用户,100%的行政村服务点,日点击量达到200万人次……就算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浙江农民信箱”掀起的农村信息化热潮也不得不让人称奇。5年里,“浙江农民信箱”——这个为浙江农民量身定制的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助推新农村建设、走浙江特色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在今天开幕的“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农村信息化的“弄潮儿”——“浙江农民信箱”将闪亮登场,尽情展现浙江作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第一集团军”的风采。
这是一座致富的“金桥”
发发信息,卖出农产品66.5亿元
  农产品越来越丰富了,但自然条件的制约、信息渠道的闭塞、销售方式的单一……都在影响着农民的生产效益,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0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开始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当年9月25日,专为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设计的“浙江农民信箱”开通了。
  这一天,对浙江农民来说,不啻于是个划时代的改变。网络、信息化这些新名词和只知道在地里劳作的农民挂上了钩,拿惯了锄头的手开始敲打起了键盘。这一天,浙江农民忽然发现,过去远在天边的事,现在就近在眼前。
  “百万农民信箱工程”——这个集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信息集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具备邮件短信收发、公共信息发布、买卖信息对接、信息资源集成、农业科技咨询、网上信息调查、外联邮箱通信等8大功能,为确保农民信箱的信息真实、可追溯,它以实名制注册使用,并与手机相连,农民群众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就可在网上进行双向交流。
  相比其他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农民信箱上的信息真实可靠且操作简单,一经推出,立即得到农民朋友的追捧。
  又到了柑橘采摘时节,几年经营下来,冯昌满牵头的临海涌泉镇丰甜合作社的柑橘品牌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老冯做的事很简单,买电脑,聘请大学生,每个星期在“浙江农民信箱”上发布销售信息。“这个信箱不但帮我们扩大了销售渠道,还为我们节省了许多宣传费用,在这上面,我们淘到了不少宝。”冯昌满说。
  像冯昌满一样,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开始利用“浙江农民信箱”来扩大销售渠道,打响农产品品牌。嵊州市黄泽镇鹌鹑养殖专业户姚水仁养了6万多羽鹌鹑,每天产蛋50多箱。“我养鹌鹑已有20多年了,过去一直只敢养60多羽,因为卖鹌鹑蛋要看运气,2006年注册了农民信箱后,销路一下子打开了。”姚水仁说,现在宁波、温州、杭州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要货,他自己的货不够,还带动了周围养殖户销售。“现在不怕销不掉,只怕产不出。”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了在网上推销自己的农副产品,开始与天南海北的客户谈起生意,更有一些人通过农民信箱向不见面的专家求教起了种养技术。
  每天上午,金华市益康真菌研究所所长吴晓明都会习惯地打开电脑,登录到自己的农民信箱,查看邮件,回答各地食用菌种植户的问题。今年42岁的吴晓明是该市婺城区箬阳乡大应村村民,也是金华市第一批农民信箱注册用户。他告诉记者,自从开通农民信箱后,不少农民通过信箱来向他咨询种植问题,能简单说清的他就直接回信答复了,几句话说不清的,他就赶过去当面向农民讲解。这不,最近他又到兰溪去给当地的食用菌种植户讲课了。
  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直里村联络点的信息员何少惠则通过农民信箱帮村民们联系起了来料加工业务。目前,直里村一带,约50%的加工业务都通过农民信箱联系的。“浙江农民信箱”把手机作为个人信息终端,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政府信誉为背景,构建起了一个信息真实、诚实可靠的网上“产销市场”,架起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5年来,农民信箱买卖信息栏目累计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127.4万条,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和联系沟通达成农产品交易额66.5亿元,减少营销成本3.2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民朋友架起了一座致富“金桥”。
这是一座沟通的“心桥”
点点鼠标,村情村务全知道
“浙江农民信箱”不仅推动了我省的农产品买卖,也为全省农民搭建了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2007年10月29日清早,桐乡市崇福镇五丰村的村网管理员一走进办公室,就把《为高扬的党旗增添新的思想光辉》一文转载成他们村网的头条新闻。截至当晚6时,已有46位村民在村网上阅读了该文。
  五丰村是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中2007年桐乡首批开通村级网站的11个村之一。村级网站“麻雀虽小”,却功能齐全。记者登录崇福镇华光村网站,首页显现出“华光动态”、“村务公开”、“村通知栏”、“特色产品”等10个栏目。村民李娟华说:“上面不仅有许多实用的农技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村民信箱咨询建房、计划生育等问题。而以前要了解村里的信息,必须跑到村部,现在只要上网就全知道了。”
  前不久,桐乡濮院镇永越村将新村规划上网公示,村民看了以后提了许多建议。“我们现已吸收了不少建议,如村东的徐家汇就已规划建村民公园。”永越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学林介绍说,村级网站对推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大有好处,许多村民平常当面不敢和村干部说的话,在网上都说出口了,大事小事全都上网,村民感觉办事更透明了,干群关系也更和谐了。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村级网站还成了村民与村民、村与村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体”。濮院镇永乐村村民程永芳在网站上发出“英雄帖”,约战邻近的永越村乒乓球爱好者,两个村喜爱打乒乓的村民摩拳擦掌,约定了时间一比高低。
  如今,网络、手机等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让农民朋友足不出户知晓村情村务、邻里需求,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截至2010年10月,农民信箱共发送个人信件12.2亿封,短信11.3亿条。“现在社会进步了,我们农民也可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说起农民信箱,用过的农民个个笑逐颜开。
  据了解,到今年年底,我省将建立新农村网站2.2万个,其中年发布信息在24条以上,内容丰富、页面美观的村级子网站将达6000个。
这是一座服务的“天桥”
及时预警,挽回农业经济损失52.5亿元
  “浙江农民信箱”不仅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还是政府服务农民的好平台。
  “目前花叶病情严重,请按要求做好防治。”“注意,水稻纹枯病需及时防治”……自开通“浙江农民信箱”以来,桐庐县农业推广中心园艺、水产、蚕桑、植保等专业的农技人员,会根据农事季节的要求,利用农民信箱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送果园、桑园、水稻等农作物病虫情报,农户只要收看短信,便知病虫防治时间、药剂类型等农情信息。
  除了提醒紧急农事外,在农民信箱“公共信息”栏目里还有不少有关农业生产的政策信息。该县凤川镇种粮大户华国权说:“很多强农惠农新政策,我都是从农民信箱上了解到的。”
  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该找谁,怎么找,这些在以前可是件难办的事。如今,只要打开“浙江农民信箱”,3万余位农技专家随你挑。
  对于农技人员,农民信箱同样也是一个宝。一些大的乡镇,行政村多,农户多,靠一两个农技人员来搞病虫防治、农事指导,根本忙不过来。有了农民信箱以后,只要把防治信息和农事指导编辑一下,就能直接发到农户的农民信箱和手机上。就这样,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变得简单了,难怪老百姓说农民信箱是“千里眼、顺风耳”。
  除了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浙江农民信箱”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上更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去年,浙江为抗御第8号强台风“莫拉克”,通过农民信箱系统连续3天共群发短信1288万条,及时指导广大干部群众防台抗台救灾,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又如2009年,杭州萧山区戴村镇骆家舍村发生森林火情,当地政府立即通过农民信箱联络点,给当地机关干部和骆家舍村的农民信箱用户发送短信,组织干部群众上山扑救。由于扑救及时,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挽回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据统计,浙江仅通过农民信箱发布台风、强冷空气、森林防火、病虫防治等预警预报信息,就挽回农业经济损失52.5亿元。
  “浙江农民信箱”不但给广大农民带来好处,也方便了广大基层干部办事。“开个会、发个通知什么的,只要在农民信箱里点点鼠标就行,比起打电话、发文件来,又快又方便,还免费呢!”桐庐县农业局一名工作人员如是说。
  5年来,农民信箱在传递个人信件、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防灾防病虫害预警、农技咨询、政策发布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群发信件11.8亿封,群发短信11.0亿条,发布各类公共信息27.6万条,发布各类农技资料10992条,收集“三农”典型2910例,为政府部门服务“三农”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如今,农民信箱已成为浙江乡镇、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林业、水产等相关涉农部门直接指导农业生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信息工具,不少地方政府和涉农部门还将农民信箱作为办公自动化的载体,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
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桥头堡”
注册用户236万户,构建起农民网上社会
  5年的精心培育,“浙江农民信箱”不仅为浙江“三农”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成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桥头堡”。
  5年来,“浙江农民信箱”不断优化升级,拓展和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功能。
  ——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农民信箱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分类,将注册用户按从事行业、主营品种建立了13大类、280个小类的用户数据库,有效提高了用户发布和接收的信息针对性;
  ——2007年,围绕精品农业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出了网上农博会,建立了一个永不落幕的农博会;同年,推出了万村联网工程,为需要建立网站的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单位或个人提供免费自助建站服务;
  ——2008年,农民信箱全面改版,升级为2.0版;
  ——2009年,又推出了“每日一助”服务栏目,每天为农民信箱用户发送一条农产品供求信息,帮助企业、合作社以及种养专业户寻求货源,找到销路;
  ——2010年,农民信箱组织全省联络体系,对200多万注册用户信息进行了规范整理,收集录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主体14万多家,建立了农业主体数据库和通讯录。同时,“浙江农民信箱”以专题服务为抓手,组织开展了“六月杨梅红”、网上森博会、网上瓜菜种业交流会等一系列专场服务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接功能。
  5年来,“浙江农民信箱”坚持为农服务的理念、“以用促建”的原则,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省政府还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配置电脑,建立贫困村信息联络点,培训骨干用户。目前,全省已建立部门联络室3000余个,配备专兼职管理员、信息员4.8万人,实现了省、市、县、乡、村联络站点全覆盖,基本建立了纵向到村,横向到各部门的组织联络体系,实现了“网络村村通、信息村村用”的目标。通过“浙江农民信箱”这个平台,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运营商也纷纷掀起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浙江移动公司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民信箱的硬件平台建设,省电信公司对浙江4300个贫困村信息服务点免费提供接入设备,为“三农”提供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
  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农民信箱”已拥有注册用户236万户,用户遍及浙江、江苏、安徽、黑龙江、北京、上海等26个省(区、市)。浙江100%的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全省23367个行政村、6645家农业企业、1232个农家乐建立了子网站,发布乡镇文化、地理优势、招商引资政策、农产品买卖信息,设立企业、特产专题等。
  点击鼠标即可签订百万协议;足不出户即可知晓最新农事;不赴千里即可掌握最新资讯……如今,“浙江农民信箱”已捷足先登,抢占了农村信息化的制高点,构建起了农民的网上社会,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