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的五年,是温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续辉煌的五年。五年来,温州农业紧紧围绕建设“三个温州”(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先后提出了“六大体系”、“五大工程”、“六个着力”的农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2009年,温州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32.7亿元,年均增长5.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100元,年均增长10.2%。
这是主导产业集聚提升的五年。五年来,该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动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农业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这是科技装备日新月异的五年。五年来,该市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的适用性开发、协调性集成、应用性示范,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种子栽培配套、种植养殖联动,加快先进技术“落地生根”,使更多先进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这是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五年。五年来,该市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更加注重资源保护和生态涵养,广泛推广农牧结合、立体种养、能量循环等新型模式,积极推广应用“低污染、资源化、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和先进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五年。五年来,该市着力强化机制创新,健全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监管体系等,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增强农业产业的运作活力。
这是统筹城乡重大突破的五年。五年来,该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主导产业集聚提升
——“两区”建设加快推进。目前,该市已编制完成1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3个;实际规划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65个,面积达10.16万亩。
——特色产业茁壮成长。目前,该市已形成粮食、蔬菜、茶叶、果品、畜牧、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笋竹、水产品等农业十大主导产业,涌现了20个中国特产之乡。瓯海、龙湾丁岙杨梅、瑞安东魁杨梅、苍南四季柚、永嘉早香柚分别获全省十大精品杨梅和十大名牌柑桔称号。
——产业链条延伸拓展。五年来,该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不断提高温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格局。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目前,该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179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2家;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3139家,拥有成员6.03万人,带动农户30多万户。
科技支撑显著增强
——农业科研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该市共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6项、市厅级奖项36项,培育新品种18个,研发新技术30项。目前,该市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企业85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37家,市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14家。培育的新品种主要有:乐清市联宇葡萄研究所育成的“宇选一号”葡萄,洞头县鹿丰羊栖菜研究所育成的“鹿丰1号”羊栖菜,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花绿竹”马蹄笋,温州市农科院育成的“瓯秀806”、“瓯秀808”两个抗黄化曲叶病毒病、耐贮运的番茄新品种、“金玉甜1号”甜玉米新品种和
“温229”国审稻新品种。
——实用技术广泛推广。五年
来,该市以责任农技推广制度为抓
手,全面实施“农业丰收计划”,重点
推广良种良机、增产增效、安全生
态、减量控害、种养结合等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率。
——农机装备优化提升。五年来,
该市积极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落实农
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特色新型农机具,推动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25.6万千瓦,机耕、机收率分别达到93.3%和80.4%,平原经济发达地区已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设施农业加快发展。五年来,该市以推广钢管大棚、喷滴灌设施等为重点,建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业设施化水平达10%左右,设施栽培面积近15万亩,总产值14亿元,平均亩产值超万元。
——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五年来,该市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产业农民。“十一五”期间,该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54.6万人次,其中,“专业农民”培训6.02万人次,“转业农民”培训19.2万人次,“务工农民”培训24.65万人次,预备劳动力培训4.73万人次。
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五年来,该市积极推广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节约型技术,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十一五”期间,该市共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84个计4.95万立方米,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6.03万立方米,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8.4万平方米,先后完成540个农村生活污水、184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的生猪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推广有机肥料60.5万吨。
——面源污染有效控制。五年来,该市积极采取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努力提高农业生态质量。“十一五”期间,该市共实施“沃土工程”17.11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工程48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5.27万亩。
——休闲农业加速发展。五年来,该市充分挖掘山水和农业资源,组织开展了“美丽乡村游”等活动,大力发展集观赏休闲、农耕文化为一体的观光园和休闲基地。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种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00多处,发展“农家乐”村点255个,年接待游客1087.37万多人次,营业收入达到5.62亿元。
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这五年来,按照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要求,该市建立健全了全面覆盖县、乡镇(街道)、村、户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农业信息网络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农民信箱注册用22.58万户,建立万村联网行政村网站3339个。
以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该市不断强化农业行政执法、森林执法、渔政执法和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目前,该市已建成市、县级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4个,市场和基地检测点40个。
这五年里,该市认真实施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实现了机构升格、职能扩充、人员扩编;强化了动植物疫病防控机制、监测网络等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十一五”期间重大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土地仲裁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已成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13家,仲裁覆盖率达100%。
此外,为帮助农民创业增收,近年来,该市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等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完善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这五年来,温州市以建设中心城市、中心城镇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积极引导各种要素向城镇集聚,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镇改市”举措,乐清市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永嘉县瓯北镇、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先后被列为试点镇。“十一五”期间,该市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6个百分点。
以美化村居环境、改善卫生条件为重点,该市组织开展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到去年年底,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60亿元,完成村庄整治2742个,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新社区265个;大力推进以通路、通水、通电为主要内容的“三通工程”建设,切实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09年,全市道路通村率、硬化率分别达到98.5%和98%,共解决了128.6万饮水困难的群众的饮水难题,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配套完善的电网。 五年来,该市坚持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共同跨越六大行动(温州市委、市政府继‘139富民攻坚计划’后确定的新一轮富民攻坚计划主要载体,包括人力素质提升行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行动、欠发达乡村产业开发行动、欠发达地区环境改善行动、社会救助和保障行动、社会帮扶行动)”,全市5个欠发达县和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68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38元,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五年来,该市积极深化乡镇机构运行体制、农业经营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活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以破“三难”(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体育等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展望
回眸“十一五”,温州农业亮点纷呈;展望“十二五”,温州农业希望无限。今后,温州农业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主抓手、主战场,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温州人坚信,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温州农民敢闯敢试的精神将进一步弘扬,温州农业的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温州农业必将在绿色田野上不断收获新的梦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