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都知道保鲜冷藏农产品,反季销售利润高,但我们的冷库建在哪?

永嘉一合作社遭遇发展瓶颈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永嘉上光板栗合作社近年来板栗产业发展不错,便想建个冷库,把生意做得更大,但因为没有场地,在哪建、怎么建这个冷库成了这家合作社理事长董万利最头疼的事。
  在永嘉县,说起上光合作社,知道它的农民都赞不绝口:“是上光帮我们把采下的板栗推向市场,有了销路,赚了钱啊!”去年,在上光合作社的带领下,永嘉县巽宅、大若岩、碧莲等镇的259名社员种植板栗近1万亩,年产量达到100万公斤,获利1900多万元。
  董万利告诉记者,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当地的板栗产量也日渐增长。板栗采摘往往在秋季,新鲜板栗放在常温下两三天就会被虫咬或腐烂掉,要把上百万公斤的板栗在短时间内卖掉,销路越来越难找。“一次去外地考察,正好了解到了农产品冷藏技术,我当时就想,这不正是解决板栗销售的好路子嘛。”说干就干,去年董万利投资50多万元在福建等地建造、租用了8个冷库,年储藏量175万公斤,板栗最高售价达到了20元一公斤,比采摘期的售价高出1倍。
  尝到了反季销售的甜头,董万利心思更活络了,他寻思在合作社所在的巽宅镇上建造一个大冷库,板栗采下后直接进库,再建上一间板栗加工厂,生产各种板栗制品。董万利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农林部门的赞同,县农业局还帮他起草了土地利用申请报告书。
  今年4月,董万利将这份申请报告交给了有关部门。因为一直没有回音,到9月份,董万利坐不住了,冷库从建造到投入使用,最少也得花近一年时间,如果土地利用指标还不下来,冷库不能动工开建,肯定要错过明年的板栗采收期了。
  无奈之下,董万利想先平整土地,等指标下来了好立刻开工建设。他找到巽宅镇巽宅村村委会,支付了征用6亩土地的78万元钱。以为交了钱就拿到了土地,董万利找来几台挖掘机,在这块尚未下达使用指标的农保田上开起了工。这一举动当即遭到了巽宅镇土管所的制止。
  董万利急,想帮他的人更急。永嘉县府办副主任徐朝新告诉记者,县里各部门已讨论沟通,但土地征用肯定需要履行必要的程序,研究、调查和审核等各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徐朝新说,县里很支持这样的合作社发展需求,肯定会继续努力,将用地指标尽早争取下来,但按目前正常审批程序,还需要一段时间。
  记者手记:目前不少农产品都存在着冷藏保鲜、加工贮存的问题,采访期间,记者也曾向省农业厅有关部门作了了解,但目前我省还没有类似政策解决这些合作社建设施的土地问题。在我省,像“上光”这样的合作社有很多,它们的规模虽不大,但带动的农民却不少。一些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瓶颈,如何让这些专业合作社脚步迈得更大点、发展得更快点,政府的扶助不可或缺,对此,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