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历史上真实的邓子恢:曾致信毛泽东

把农民安顿好,市场就稳如泰山

  二十五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邓子恢》近期在央视热播,电视剧中邓子恢一句“农民是我的兄弟,我是农民的知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让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邓子恢是什么样的?本报选取了邓子恢指导农村工作的两则真实事件,以飨读者。
发动农民破仓分粮
  在1929年春天,红四方面军首次入闽,建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邓子恢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开展农村的土改运动。1931年端午节过后,福建福安这个产粮区灾荒严重,许多农民已绝粮断炊。而福安国民党当局却照样横征暴敛。邓子恢正到福安巡视,他决定以断粮为导火线,发动农民破仓分粮,救济饥民。乡亲们的斗争热情很快被他调动起来,各村纷纷成立农会。邓子恢从农会中挑选骨干,组织几个队伍专门对付地主粮行老板。
  一天,黎明前的时光,农会的会员们埋伏在当地一个最大的地主兼粮行老板家门口。过了一会儿,一个肥头胖脑的老板从大门口出来,指手划脚地指挥雇工装船偷运粮食。这时,农民们一拥而上,紧紧地围住运粮老板。街上挤满了从附近各村赶来“买”粮的群众。邓子恢一面指挥大家扣住了粮船,一面派农会会员到交通要道放哨警戒,防止坏人的捣乱破坏,并派农会骨干代表与地主谈判,要求冻结米价。
  粮船被扣留下了,米价也冻结了,可是农民手里一元钱也没有,还是弄不到米。邓子恢进一步发动了农民向地主粮行老板进行赊米的斗争。告诉农民:不管多少钱一斗,先赊下来再说。农会便选出十几人找地主老板谈判。地主粮行老板坚决不答应农民的要求。“好说不答应,我们就自己动手了”粮仓外边挤满了农民。地主老板们在觉醒的农民面前,失去了往日的骄横霸道,每个仓库的粮食都被分得一干二净。
力促保留“自留地”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邓子恢为照顾农民吃菜等特殊需要,支持社员根据自己的意愿保留一部分土地,自己经营,其收入归其个人所有,不参加集体分配,这就是“自留地”。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子恢主持修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规定:“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或者别的园艺作物的需要,应该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并规定“每口人所留的土地最多不能超过全村土地人均数的百分之五”。但是,后来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取消自留地的做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鉴于此,邓子恢建议恢复“自留地”。1959年6月16日,邓子恢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时遇到了毛泽东主席,在了解了他关于自留地允许各地因地制宜的意见后,邓子恢趁热打铁,一回到家就给主席写了封信。
  在信中,邓子恢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保留自留地及“百分之五”比例的必要性。他举例指出,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地少人多,每人分地只有1亩,甚至7、8分,似乎留5%会影响集体生产,事实上,“这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自留地是按百分比留的,不是机械规定,每人或每户留几分地,分地少的地方,自留地当然也就少”。他还以自身的经历指出,革命前我家庭的实际情况,大小6口人,每年种植菜园总是3分地左右。这3分地菜园经营得好,除了种蔬菜自给自足外,还可以种些地瓜、大薯、毛芋等作为养猪饲料之用。所以,按每人分地5%留自留地是适当的。只要把5亿农民安顿好了,我们的市场就稳如泰山。他进而指出,“农民留一点自留地,农民就有可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不致全部生活来源都掌握在干部手里,这对防止强迫命令也有很大作用”。
  邓子恢的这封信,数字与事例并有、宏观与微观兼顾,对农业问题了然于胸的分析得到毛泽东的认可,自留地就此保留了下来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摘自《沈阳日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刘杰 李庆刚/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