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菜价涨了,菜农的腰包鼓了吗?

  见习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记者 程益新
  这几天,家住杭州南肖埠小区的吴大妈每逛一次菜场就吃惊不小,因为菜场里蔬菜价格是节节高:“不仅是青菜、毛豆比去年这个时候贵了一倍,连生姜都要七元一公斤了,几个生姜就要五六元钱。”吴大妈说,以前老俩口一个月菜金用不了300元,现在少说也要四五百元,加上油盐酱醋,开销越来越大。
  其实,这只是蔬菜涨价的“冰山一角”,6月份以来,全国蔬菜价格已连续上涨,省农业厅农作局日前公布的10月份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显示,上月全省25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为3.07元/公斤,创历史新高,环比9月份的2.86元/公斤,涨幅为7.25%,同比2009年10月的1.91元/公斤,陡升61.02%。到底是什么引发蔬菜价格连续上涨?高菜价带来的收益又有多少真正落入了菜农腰包?日前,记者前往我省部分蔬菜基地和农批市场一探究竟。
菜农只分到一小块“蛋糕”
  丽水市莲都区庄稼人农产品合作社今年种植了4000亩毛豆,理事长张国华告诉记者:“今年毛豆行情还算不错,现在的收购价大约在每公斤4元左右,比去年的1.7元/公斤涨了不少。”那这些毛豆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又是多少呢?
  在杭州南肖埠农贸市场毛豆零售摊位和杭州世纪联华超市外海店,记者看到,毛豆的零售价格是每公斤7元左右,比最初的收购价增长了近1倍。
  张国华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说菜价贵,但对农民来说,其实获得的利润和去年差不多,因为今年生产成本高,农药、化肥都在涨,特别是人工,已经从原来的每亩300多元涨到了500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大约是500元,人工500元,“虽然我今年一亩地毛豆能卖2000元,但减去成本实际收益也只有1000元。”
  在杭州萧山区,记者遇到了河庄街道三联村忠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建忠,做了20年蔬菜生意的他告诉记者,都说今年蔬菜价格涨了,但是仍然有不少菜农面临亏本。“今年的人工费比去年涨了很多,男工一天要120元,而去年只要80元,加上气候不好,不少菜农蔬菜还减产,就拿毛豆来说,一亩只有300—350公斤,如果按这几天3元/公斤收购价算,一亩地1000多元的成本都可能收不回。”
流通环节层层加价
“菜农手中的毛豆不可能直接到消费者手中,中间还要经过多道环节。”杭州良渚蔬菜批发市场有关人员分析说,蔬菜一般是由种菜农民卖给上门收购的大户,大户统一卖给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再由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运到大中型城市的蔬菜集散地,农贸市场的经营户到集散地进货,最后通过菜场卖到市民手中,“贩销户3元/公斤收购来的毛豆,到我们批发市场时基本就要3.7元/公斤。”“收购价和批发价相差这些,主要是现在运输费用和市场管理费都在涨。”在萧山做了20年毛豆生意的王建峰向记者透露:“我从海盐、宁波等地收购毛豆运到杭州来卖,这一路上的路费、油费都要算到批发价的成本里,而最近油价、路费都涨了,所以运输成本也高了不少。”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所有的蔬菜从收购到批发一般都要加价25%左右,而到零售这一关,价格又坐上了“直升飞机”,“从批发市场到城市的零售市场,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杭州南肖埠农贸市场有关负责人解释道,蔬菜是低质、低价、易腐的商品,而批发市场运往零售市场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小的损耗,加上现在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的摊位费都不低,租金基本在1200元/月,这些成本势必都在蔬菜的零售价格上体现出来。
  就这样,从菜农地里出土的蔬菜通过一次次转手,流通成本的层层叠加,到老百姓手中时价格就翻了好几倍。
农民期待更多受益
  纵观近年走势,我国蔬菜价格已持续上升,其涨幅既超过粮价,也超过CPI。“其实菜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偏低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居民收入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蔬菜价格应当合理上涨。他分析说,今年我国的蔬菜价格之所以一直高位运行,首先是由于去冬今春以来气候反常,南方的干旱、北方的冰冻雨雪天气使得蔬菜长势受到影响,造成蔬菜产量下降、价格提高;其次,供需矛盾增加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现在很多人用蔬菜替代主食,造成需求量增加;第三,近期国家几次调高汽油价格,运输成本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蔬菜价格。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虽然现在我省很多超市都建立了“农超对接”生产基地,但大多数老百姓买的蔬菜还是经过了多个流通环节。中间环节太多,吃亏的最终是买菜的市民,而高菜价的最终受益也没能落到菜农头上。为此不少业内专家认为,“菜篮子”要健康发展,关键要从蔬菜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入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联动机制。“虽然现在生产成本提高、运输费用和人工费增加对菜价上涨都有很大影响,但过多的流通环节也在同时推动菜价上涨。”对此,省农业厅农作局有关专家建议,首先要优化布局稳定面积,提高蔬菜基地抗灾保收能力,尽量避免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其次要稳定大中城市的保障型蔬菜基地面积,如在杭甬温等大中城市建立城市蔬菜保障型和应急型蔬菜基地,切实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保障不耐运输叶菜类蔬菜的市场供应;同时还应加强产销对接和“绿色通道”政策,强化市场调度,引导蔬菜基地搞好生产、品牌推介和销售供应,完善蔬菜的农超对接、基地直接配送,让农民更多受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