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两区”建设,我们最得益

——农业新型主体谈农业“两区”建设

  本报记者 陈鎏琰 程益新 见习记者 姚力丹
  自我省提出要扎实开展农业“两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强有力政策,推动“两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省新型农业主体能否抓住机遇,在“两区”建设中一展身手?他们又有怎样的期待和建议?近日,记者走近“两区”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听他们讲讲心里话。
龙头企业:政策很给力,产业添活力
  站在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里,成片的绿色映入记者的眼帘,不远处的厂房内,工人们忙着炒茶制茶,依基地而建的山庄里,一批批游客悠闲地游玩。公司老总金必福指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兴奋地告诉记者:“‘两区’建设给了我们发展的大好机遇!”
  今年以来,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建设,连续出台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园区内产业迅速提升。金福公司要依托“两区”建设,把自己打造成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企业,带动3000户农户种植“金观音”6000余亩。“现在我的1000多亩茶园,喷滴灌系统覆盖了近60%。”金必福说,他在喷滴灌系统上投资的200多万元获得了市政府60万元的配套资金,除此之外,在茶园的道路、炒茶厂房等基础设施上也得到了很多便利。“茶叶好,还得勤吆喝。”金必福告诉记者,龙泉市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弘扬茶文化,并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茶叶展销、茶博会、茶旅游等活动,“金观音”多次在省农业博览会和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名气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开展‘两区’建设后,来茶园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金观音牌子也是越来越响!”
  尝到“两区”甜头远不止茶叶企业,海盐县万好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生产脱水蔬菜的企业,蔬菜的品质和数量保证是他们最重视的问题。“过去,我们企业基地面积较小,所需蔬菜量常常不能保证供应。”公司副总经理张建龙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已与海盐现代综合园区内的几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供应合同,蔬菜来源有了充足保证。而且在“两区”内种植的作物,各项技术指标要求非常严格,杀虫用杀虫灯,施肥用的是周边猪场生产的有机肥等,蔬菜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我们公司正打算今年继续扩展几条脱水蔬菜加工线呢。”张建龙信心百倍。
合作社:资金有保障,创业干劲足
  季节虽已过立冬,但在衢州市衢江区林氏西瓜育苗基地的8000平方温室大棚里里,却依然热气腾腾,一只只滚圆的西瓜正成熟待摘。“这种叫‘天山8424’的西瓜品种是我们8月种植的,上市期可延续到下个月,现在每公斤收购价1.2元,预计亩收益在1.5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翁有良高兴地说,“取得这样的好效益,得益于政府开展‘两区’建设的好政策。”
  林氏西瓜育苗基地是林氏西瓜专业合作社投资500万元建成的,也是当地首个现代化的工厂化西瓜、蔬菜育苗基地。150亩的育苗试种基地里,温室育苗、穴盘育苗、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多样化增效技术一个不少……这个“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育苗基地正蓬勃地成长。
  翁有良介绍说,根据当地出台的《现代农业综合区设施农业贷款试点办法》,合作社的钢架大棚、保温设施等农机设备通过价格评估后都可申请抵押贷款。“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银行50万元的贷款补助,咱们瓜农也可从育苗做起,培育自己的品牌。”翁有良信心满满地说。
  衢江区红艳草莓合作社社长徐六泉告诉记者,今年社里把200亩草莓基地的毛竹大棚都换成了钢架大棚:“以前安装1亩钢架大棚的成本很高,大约在1.5万元左右,现在我们每亩钢架大棚可获政府补助3000元,200亩大棚能得到补助60万元。”
  有力的资金保障,为合作社的发展打下了一剂“强心针”。现在“红艳”已有社员46户,辐射面积2500亩。“以前大伙儿的草莓都是‘提篮小卖’,现在不仅是本地的客户,连江西、安徽的客户都来上门抢购。”徐六泉表示,只要政府的支持依然那么给力,大家就有信心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农民大学生:盼望早进“区”,政策早享受
  磐安县农民大学生黄宛往一家人在深泽乡马祥村承包了10多亩的土地,计划建一个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我们准备从种植大棚哈密瓜、黄瓤西瓜等水果开始,逐步发展。”黄宛往告诉记者,这几年农业效益好,所以家人对于搞农业都很支持,但是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遇到的困难很多。“土地流转时一些农户不配合,流转土地不成片;水果、蔬菜种植技术不过关,担心到时候有价无市……”黄宛往说,早就听说被划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后,能享受到政府的政策优惠、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帮助,他迫切地想自己的观光园也能早日划入“两区”,在创业的道路上多得到些帮助。
  常山县新昌乡的回乡大学生于跃承包了10多亩土地种植山茶树,政府为了鼓励他创业,已经为他提供了不少补助和指导,可他承包的土地地势不平坦,运输很困难。“我运农资上山、运茶油下山都要专门雇佣车辆,生产成本较高,如果在‘两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配套,那是我做梦都会笑的事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