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绿化苗木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近几年,绿化苗木的市场行情一直看涨,今春苗木销售尤其火爆,并延续到入秋的小旺季。在众多苗木企业欣喜若狂之时,一些前些年退出苗木行业的苗圃业主或业外投资商又开始跃跃欲试,但同时又不免有所顾虑,担心再次出现“一热就追、一追就跌、一跌就砍、一砍又涨”的恶性循环。
  如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西部大开发、各地纷纷加强的市政建设等,造成了对绿化苗木的大量需求。苗木火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弊病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面对苗木的大量需求和不断提高的绿化要求,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苗市火爆,供需失衡
  从去年开始,苗木行情就在飞涨,从大规格苗木到中小规格苗木,继而是小苗、种子,无一例外,有些树种价格与往年相比,甚至翻番。
  但从供应量上看,绿化苗木显得有些青黄不接,供需失衡。大规格苗木急缺,这既与各地绿化的高标准有关,也与某些苗圃或业外投资商囤积大苗有关。因为大规格苗木紧缺,一些园林设计公司或绿化工程公司不得不申请降低绿化标准。小规格苗木虽然也旺销,但急缺状态远不如大规格苗木。
忽略了新优乡土树种的培育
国内的乡土树种资源极为丰富,很多苗木企业总想创新,却忽略了培育新优乡土树种这个很好的突破口。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利益的驱使,许多苗木生产者不重视或不愿意进行苗木新品种培育中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苗木发展策略上奉行拿来主义,注重短期效益,因此造成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新品种较少。各苗圃生产品种雷同,缺乏特色苗木。
高标准高质量产品仍有限
  近些年,标准化生产一直是苗木企业和园林绿化公司大声呼吁并大力推行的,但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仍难以完全实现。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的苗圃生产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苗木产品技术含量仍低。与国外高度商品化的苗木生产相比,还有极大差距。在一些发达国家,苗圃生产都是大规模、商品化的容器苗,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完善,重视苗木质量管理,专业分类明显,育苗作业机械化程度高。
  浙江森禾种业公司董事长郑勇平认为,国内苗木在生产技术层面存在诸多不足,如造型修剪水平差、标准化程度低;大树移植截头多、容器化程度低;多代扦插退化多、产品健康程度低;土栽基质普遍少、苗木发育程度低等。
  目前,我国绿化苗木行业的苗木生产标准还不完善,但将来的趋势是要求绿化苗木高度整齐划一,而且是高质量的。在标准化生产方面,如何制定标准以及提高质量,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一步。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为避免曾有的涨跌怪圈出现,以及应对绿化水平的高要求,众多苗木企业和园林绿化公司已意识到产业升级这一点。如何升级,成了目前大家需要探讨并加以关注的焦点。
  产业升级,应在新优品种、生产技术、企业管理、产业链的构建上做文章。自主培育新优品种,尤其是优良的乡土树种,同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无疑是苗木企业制胜的法宝。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可尽快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机械化作业和大规模的容器苗应是努力的目标。
  未来的趋势是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提高,决定了对绿化苗木的需求是更多、更优质、更具审美价值。从这一角度来说,拥有高品质的新优品种无疑是保证苗木企业更稳妥、更顺利发展的最有力武器。浙江华野园艺公司董事长帅新武认为,园林苗木行业应该走产业链专业细分+聚合之路,由“小而杂正面竞争”转向“专而精产业链合作”。
  如何在苗木行业建立真正商品化的产业链,帅新武认为,必须培育一批专而精的园林苗木设计商、种植商、外包采购配送商、施工养护商。这应该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部分。
(白兆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