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休息、育儿两不误,在都市的一些年轻父母间开始流行“拼养”育子。在湖北武汉一小区,几个“孩奴”父母也采用了这一时髦的育儿方式,就在大家沉浸于“拼养”所带来的好处中时,意外发生了……
男孩坠楼引出“拼养”故事
2010年4月25日晚6时许,湖北省武汉市某住宅小区发生了一起惨剧:一名年仅3岁的小男孩身穿“超人”服从三楼阳台摔下,嘴里鲜血直流……
坠楼的男孩名叫刘宇轩,小名轩轩,今年不满4岁,他的父母是一对“80后”夫妻,父亲刘一飞在一家知名国企任主管,母亲陈佳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2006年11月10日,轩轩的降生给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欢乐,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刘一飞工作很忙,根本无暇照顾轩轩,他的父母已年迈,也不可能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孙子。陈佳无奈,只好给轩轩请了一个保姆。
2007年5月的一天,陈佳带孩子去附近的花园广场,在那儿遇上了几个和轩轩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的妈妈,大家聚在一起聊育儿经,很是开心。不久,陈佳便和另外3个妈妈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她们很自然地组成了一个“妈妈团”。
另外3个与轩轩年龄相仿的孩子分别叫锐锐、菲菲和蕊蕊,其中锐锐是男孩,菲菲和蕊蕊是女孩。菲菲的妈妈和陈佳的情况比较相似,她和陈佳同是1984年出生,也是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
2010年3月的一天,陈佳夫妇俩带着3岁多的轩轩去看电影,谁料轩轩在戏院里又哭又闹,夫妇俩只好带着轩轩匆匆离开。
第二天,陈佳遇到菲菲妈妈,忍不住向她诉苦,说自从有了孩子后,就完全失去了个人空间。菲菲妈妈马上仗义地说:“你以后要出去看电影或者和老公浪漫一下,就把轩轩放我家,正好还给菲菲做个伴。”陈佳不好意思地说:“那样会给你家添多大麻烦啊!”菲菲妈妈说:“不怕。现在都市里流行‘拼养’育子:几个有孩子的家庭组成‘拼养’之家,把孩子集中在一起轮流照顾,这样,做父母的就可以轮班换休,休息、育儿两不误。”看到陈佳还在犹豫不决,菲菲妈妈继续说:“你要是不好意思,不如这个周六我先把菲菲放你们家待一天,然后周日你再把轩轩放在我们家。”
回家后,陈佳便跟老公商量“拼养”孩子的事,刘一飞提出:“这个主意好是好,但就怕出现什么意外,孩子如有个磕磕碰碰的话,到时不好交待。”陈佳马上反驳说:“两个孩子都当自家孩子带,只要家长多盯着点,不会有事的。”刘一飞便没有再反对。
4个家庭组成拼养团
3月27日这天是周六,吃完早餐后,菲菲妈妈就带着菲菲到了陈佳的家里。两个小家伙见面后高兴不已,又是蹦又是跳,很快就开心地玩在了一起。看他们玩了十多分钟,菲菲妈妈悄悄地起身离开了,菲菲还浑然不知地在玩游戏。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菲菲也玩得挺开心。第二天上午,陈佳和丈夫将轩轩送到菲菲家后,就去逛商场,下午4点,他们去接轩轩时,轩轩还意犹未尽不肯回家。
两家人“拼养”孩子的消息传开后,锐锐妈和蕊蕊妈更是主动要求加入“拼养”。2010年4月底的一个周末,陈佳将4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组织起来开了个会,全体通过组成了“孩子拼养团”。经过一段时间的“拼养”,小家伙们都习惯了集体生活,一旦哪个周末不“拼养”,他们就嚷嚷着要去对方家里玩。
男孩意外坠楼,两家反目
“拼养”带给父母们的好处显而易见——辛苦一个周末,他们可以拥有三个完整的不被打扰的双休,可以尽情地休息、娱乐。
就在“拼养团”成员尽情体验“拼养”的妙处时,意外发生了。4月25日这天,轮到锐锐父母带孩子。一大早,陈佳就和丈夫将轩轩送到了锐锐家。
当天陈佳和丈夫去武昌参加同学会。晚6点左右,陈佳突然接到锐锐妈妈蒋爱云打来的电话:“不好了!轩轩出事了!你们快回来……”陈佳和丈夫赶紧赶往武汉市钢铁医院。在病房门口,蒋爱云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
当天下午,蒋爱云安排几个孩子看《超人》的碟片。看完碟,她进厨房准备晚餐,因为没有生姜,于是嘱咐丈夫邓超下楼去买,谁料就在邓超出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惨剧。事后,陈佳从邓超口中得知,他下楼买姜前,锐锐正在给轩轩看他新买的“超人服”,看轩轩一脸羡慕,邓超就帮他把“超人服”穿上了……
听完事情经过,陈佳后悔不已:平时轩轩非常迷恋“超人”,有好几次,他充满稚气地问她:“妈妈,你说我能不能像超人一样飞呀?”原本以为儿子只是随便问一下,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穿上“超人服”后,竟然真的从楼上“飞”了下去……
由于伤势严重,当晚10点,轩轩被转往市儿童医院,医院紧急为轩轩实行了开颅手术。手术结束后,轩轩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医生说,虽然手术成功了,但不排除留下失语、失忆等后遗症。一个月后,轩轩出院,仍不能开口讲话。陈佳也不得不辞职在家照顾儿子。
意外的发生,让两个原本关系不错的家庭出现了纠纷。锐锐的父母看望轩轩时,留下了8000元钱,陈佳夫妇认为,蒋爱云夫妇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应该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并给予一定赔偿。而蒋爱云夫妇则辩称陈佳夫妇明知轩轩有“超人情结”,却没及时进行疏导,也没有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以致造成意外。由于两家争执不下,对簿公堂已是必然。
陈佳每每看到儿子,就非常后悔。她想,如果在发现儿子有“超人情结”后及时引导,如果在“拼养”时明确责任,那么,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她希望自己的遭遇能成为一面镜子,给那些渴望自由、热衷“拼养”的年轻父母以警示。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黄望红/文 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