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农作

蔬菜产业再提升

我省建成6500亩蔬菜标准园核心区

  本报讯 (记者 王美华)虽然从播种开始至生长前期遇到了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但慈溪市桥头成达农场的420亩“鲜绿1号”青刀豆,仍然获得了亩产1100公斤、亩产值2200元,亩净利1200元的好效益。农场负责人说,好收成得益于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的实施。记者近日从省农业厅获悉,通过近一年的创建工作,我省8家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共投入建设资金600余万元,已建成核心区6500亩,成效初显。
  据悉,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以“五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基地生产设施与沟渠路配套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药械购置、基地员工培训、产品质量检测与可追溯体系建设、产品整理相关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农业部对我省嘉善和萧山两个蔬菜标准园的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查,均符合安全标准。如慈溪点通过制度建立和标准化技术的应用,蔬菜标准园的毛豆、四季豆不仅增产增收,每亩还节约肥水成本50元,减少农药使用成本15元,亩节本增效分别为120元和245元,送检或抽检的毛豆、青刀豆、西兰花、甜玉米、莴笋等产品12个批次,产品质量全部合格。
  在标准园创建中,各地始终把蔬菜标准化生产作为重点来抓。园区主产品种都有省级地方标准,并大量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生物农药、杀虫灯、昆虫性诱剂等为重点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全面建立和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推进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基础设施、沟渠路完善、标准化钢管大棚、高效节水微灌系统、集约化育苗设备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增强了园区的抗灾保收能力。园区还全面实行基地认证(无公害、绿色、GAP)、品牌销售、产业化经营。“缺什么,补什么”是这次创建工作的又一亮点。如余姚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规模1700亩,在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近百万元,将整个基地分成育苗区、生产区、管理区、农资区、农机区、生活区等6个区块,并对田间基础设施、生产管理设施、采后处理设施等进行新建或改建。慈溪市农业局则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积极为创建点争取建设资金,以确保创建项目的顺利进行。
  各地结合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优化科技服务。如嘉善绿和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大棚番茄,出现不明原因的叶片卷曲发黄现象,省农业厅马上组织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等专家赶赴现场诊断分析。通过对种植环境、田间档案、天气变化等综合分析,确认病因为前期连续下雨,种植区域积水,随后天气突然放晴升温灼伤植株,伴之以施肥不当才出现此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技术措施。
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开展蔬菜标准园建设?
  尽管目前我国蔬菜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安全,但与人们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蔬菜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仍然较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单产水平较低。二是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生产分散,技术到位率低,质量监管、产品销售难度大,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三是市场供应仍然不均衡,时常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与不足,价格波动较大;四是产品质量仍然不稳定,农药残留超标仍有检出,不仅影响生产和消费,而且影响出口贸易。
标准园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蔬菜标准园创建就是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稳定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蔬菜标准园创建,打造一批高标准、高水平、具有引领作用的蔬菜生产国家队和主力军,树立标杆,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得实惠。
创建标准园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2009-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创建蔬菜标准园400个,其中,设施蔬菜标准园200个,露地蔬菜标准园200个。蔬菜标准园要求布局在全国蔬菜重点发展区域基地县;设施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200亩以上,露地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标准园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产品质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标准园的产品100%进行商品化处理,并实行品牌化销售;标准园要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节本增效10%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