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小平)房前屋后,杂木丛林间,三五只,或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土鸡,或低头啄食,或追逐嬉闹,叽叽喳喳,好一幅动人的田园鸡趣图。记者日前在江山市坛石镇农村采访时,多次看见了这样的场景。这些鸡叫江山白银耳鸡,小小土鸡,如今正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江山白银耳鸡是我国稀有白耳系蛋肉兼用型鸡种,以黄羽、黄喙、黄脚、白耳“三黄一白”为主要特征,肉质鲜美,产蛋多,蛋黄大,颜色桔红。前几年,江山白银耳鸡以农户散养为主,品种混杂,养殖规模户少,存在品种品质退化、质量难以保证等现象,饲养量一直徘徊在10万羽左右,还有不断萎缩的趋势。该鸡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2009年被省农业厅列为27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为保护这一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江山市把白银耳鸡产业作为畜牧业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大力扶持专业养殖场(户)、养殖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贩销组织。省农业厅则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扶持江山白银耳鸡作为结对帮扶重要抓手,近三年连续下达了5个直接扶持江山白银耳鸡产业发展的农业项目,5个项目共投入资金475万元,其中,省级扶持资金达到220万元。
政府的大力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也给养殖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坛石镇横渡村农户徐方清,原先在江山市区打工,妻子身体不好,小孩在上大学,家庭负担重,经济比较困难。2008年,徐方清开始回家养殖江山白银耳鸡,第一年养了1个棚,现在已发展到4个棚,年出栏4000羽左右,平均每只鸡利润在10元左右,年收入超过4万元,不但解决了孩子读书的费用,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宽裕多了。
同是横渡村的农民王培水,今年已养了3批鸡,养殖量超过2000羽。除了养鸡,老王还承包了6亩水田,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他告诉记者,自己年纪大了,再出门打工吃不消了,在家养养鸡,除了育雏时要花些精力外,平时不大用管,收入也不错,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
除了散养农户外,白银耳鸡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引来了工商资本的青睐。该镇坛石村农民毛和清,原先在建筑工地当施工员,有着稳定而丰厚的收入,但现在他却放弃了老行当,投资70万元,在坛石镇占村村一个手机都没有信号的地方承包了一整条山坳,建起了6栋标准化鸡舍,目前已有两栋鸡舍投入使用,存栏白银耳鸡5000多羽。“投资的钱都是我近些年辛辛苦苦积攒的,主要是看好这个产业的前景。明年,我还打算自己育种。”毛和清说。
据坛石镇党委书记王招裕介绍,经过几年努力,如今该镇的白银耳鸡产业已初具规模,全镇有规模养殖户238户、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全镇年饲养量120万羽,年存栏45万羽,年经济效益900万元;有1100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养殖白银耳鸡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户均增收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