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在这里,我们可以上山打板栗,也可以去江边钓鱼,有兴趣还能自己动手生火烧灶,做上一桌美味的农家菜,太惬意了。”10月28日,在遂昌县湖山乡红星坪农家乐游玩了一天的杭州游客王晓铭意犹未尽地说。
我省农家乐已走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赏农家景、品乡土情、领乡野事”已成为众多市民旅游度假的主要选择。近日,我省在遂昌召开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现场会,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出席会议并讲话。
农户坐享“生态红利”
被红豆杉群环抱的遂昌县妙高镇汤山头村,全村农房都是黄墙黛瓦,房前屋后被火红灯笼点缀,成片的千年红豆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休闲养生;高坪乡桃源农家乐依托万亩杜鹃林积极举办杜鹃节,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游客吃的是叫不出名的高山土菜,喝的是农家自酿的谷烧、山楂酒,看的是当地有数百年历史的茶灯戏。“还有新路湾镇三井村的避暑农家乐,垵口乡大山村的休闲漂流农家乐,王村口镇弓桥头村的红色旅游农家乐,大柘镇大田村的温泉农家乐……”说起当地的农家乐,遂昌县农办有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近年来,遂昌县大力培育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原生态精品农业和生态工业,探索出了一条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山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省农办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已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490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农户11548户,2009年全省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44.34亿元,游客购物收入4.7亿元。如此火爆的农家乐,不但为广大市民创造了绿色度假的品质生活,也掀开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浙江农家乐时代。
“老瓶”装上“新酒”
我省农家乐发展至今,已从刚起步时的“炒土菜、烧野味、卖山货”,开始向“卖生态、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农家乐这个“老瓶子”,正在不断地换上“新酒”,这种新,不单是内容上的新、玩法上的新,还有农家乐自身经营方式、投资模式上的创新。
近年来,台州市积极开拓农家乐的文化、教育、康体等功能,着力建设“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等三大基地,推动农家乐向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各种知识学习、劳动实践、体验生活的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学生们可以亲手实践各类农耕活动,成为他们接受农业知识、参与农耕文化、享受民俗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的校外课堂。依托农家乐,台州各地开发了“长潭人家”番薯庆糕、“山里人”系列山货类农特产品等,农家乐村(点)成了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直销窗口。2010年至今,台州全市农家乐共创造游客随购农特产品直接收入8623.9万元。
同时,台州积极提炼特色文化,黄岩区“中国柑橘博览园”做足“橘文化”主题;临海市举办剪纸大比武,使600年历史的张家剪纸技术得以发扬光大;临海市羊岩山庄做深“茶文化”文章,推出“大石悟道”、茶道展演、茶史探寻等系列活动;温岭市利用农村传统生活器具,创作《农家乐》打击乐。
在湖州德清县,如今还出现了不少“洋家乐”。国外友人租用当地山村百姓废弃的旧土房,进行改造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以南非人投资的“三九坞”最具影响力。“洋家乐”设计融入低碳理念,使游客在体验本地民俗风情的同时又接触到西方的文化生活理念。
会议强调,要大力提升农家乐整体发展水平,科学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家乐旅游的特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从抓单体转到抓区块发展,扶持建设一批精品农家乐;要充分挖掘经营主题,开展农家乐特色村建设、高端农家乐特色点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要创新发展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要改善监管方式,提升规范发展水平;要强化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