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内调外养”增地力 “藏粮于地”保安全

——全省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肖明 通讯员 单英杰
上个月的一天,诸暨市山下湖新桔城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詹正峰等在田间补施氯化钾。种粮多
  年的詹正峰说:“以前晚稻所需肥料都按同一个模式分两次施。自从去年承包田开展了质量提升工程后,市农业局土肥站的农技人员对田块进行了取土化验,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了培肥措施。从去年晚稻开始,我都既施有机肥又施配方肥,既省肥又省工,种稻季季获高产。”
  让詹正峰高兴的是,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后,实施区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又有了很大的改观,詹正峰承包的500多亩粮田不仅插秧机、收割机直接开到田头,而且旱能灌、涝能排,种粮稳产高产有保障。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带来的好处。
  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是我省为强化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去年,我省选择在31个县(市、区)开展以土壤培肥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提升试点工作,全省为此下拨扶持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启动试点县土壤培肥和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中,通过综合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耕作层改良、加施配方肥等措施培肥农田地力达55万亩。
提升地力
保障粮食安全
  自1999年以来,我省先后建设了1500万亩标准农田,但按照建设1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由于受土地自然条件限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和非农建设项目占优补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标准农田难以达到吨粮田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人增地减趋势难以根本逆转,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安全只能走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财政投入,从而提高单位产出水平的集约化发展之路。
  从2009年2月开始,一个针对我省标准农田的营养补充计划——“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横空出世。按照计划,我省将用十年时间,即到2018年,要让1500万亩标准农田全部吃上“营养餐”,同时全面提升素质,变身为“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土肥沃、产出高”的吨粮田,彻底消灭低产田。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将按照标准农田的功能不同,分类提升农田的质量水平。对平原二等标准农田通过质量提升工程实施达到吨粮生产能力水平;对基本达到一等标准的农田,通过“缺什么、补什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三新”技术,优化农作制度,逐步建成粮食功能区;对非平原标准农田,开展地力综合培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结构,推行粮经并举,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同时,进一步强化标准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和标准农田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建立标准农田质量长效管理机制。
内调外养 肥沃土地
“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计划”出台后,如何尽快提升标准农田质量,是摆在农技人员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对此,我省农技人员开出了“内调外养”的处方。“内调”就是调整种植结构。种植绿肥不仅能肥沃土壤,实现绿色过冬,减少季节性抛荒,而且由于引进是肥菜、肥饲兼用的品种,可直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区,农技人员推广种植紫云英,因地制宜引进黑麦草、蚕豌豆等肥饲兼用冬绿肥,推广水旱轮作、豆科与禾本科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以此来改良土质,增强土壤通气性。“外养”就是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肥料对于农田地力的稳定和增长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不同的肥料,作用不一。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作制度和用肥结构的变化,传统农家肥使用量大为减少,使得土地肥力急剧下降。对此,各地农技部门推广商品有机肥和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少地方还出台了补助政策,如绍兴市今年对作物秸秆机碎还田和应用快速腐熟剂给予资金补助,春粮(油菜)、早稻每亩补助20元,晚稻每亩补助40元。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农田实现秸秆机粉碎还田1.1万余亩,较好地提升了农田有机质含量。
  在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中,各地借鉴以往土肥项目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还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各地实际的有效运作模式,确保技术到位率。如衢江区以惠农测土配方施肥合作社为依托,分别在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示范乡镇成立4个测土配方施肥合作分社,负责实施所在乡镇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作;对于以镇、村为主体的实施区块,则建立合作社与村委会联合服务的运行机制,实行社村联合,整村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建立“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配方肥供应”、“统一地力培肥”三统一服务模式。
民心工程 泽地惠民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民心,走进农家,我省各地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项目实施县的农业部门结合农时季节和农业部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其他土肥项目的推广,一边及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一边通过座谈会、农资经营店、网络、报纸杂志及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实施标准农田地力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技术要求和支农惠农政策等。同时,通过抓示范典型和样板模式,加强指导服务,让农户得到实惠,了解地力培育的好处和地力培育的技术措施,引导实施主体和农户积极参与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如莲都区结合当地不同区域特点,建立5个千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地力培育核心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实施地力培育。
  一年多来,通过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各项目区的粮食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如绍兴市去年的粮食年平均亩产比上一年增39.1公斤,增幅为8.5%,全市项目区农民仅此一项就增加经济效益840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