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章建涛
秋风起,风吹稻花浪打浪。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粮食生产功能区里,处处一派丰收景象。当地种粮大户郑卫东今年种植的80亩单季晚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今年虽然年成不太好,但亩产增加10%左右不成问题,粮食功能区建设功不可没。”
在绍兴,这样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已建成8个,在建或待建的还有85个。去年以来,绍兴市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定规划、优布局、抓项目、促转型,“两区”建设快速推进。今年1—9月,市、县两级投入园区建设的资金已达2.2亿元,一些园区已初具规模,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建设“两区”的“绍兴经验”。
加大扶持
机制建设新探索
“两区”建设是个新兴事物,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绍兴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大胆探索建设新机制,把“两区”建设作为粮食生产、主导产业、科技进步、质量安全、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土地流转、专业合作和政策扶持的重点,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休闲观光区。
在今年4月份,绍兴市就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绍兴市政府将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行奖励支持,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项目扶持,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嵊州市专门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园区建设管委会,协调推进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嵊州市还争取各级各类扶持资金2000万元,市财政也安排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又专门出资1500万元,成立了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嵊州市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融资,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建设主体上,绍兴市充分发挥企业等生产经营者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以订单合同、“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建基地、建园区,引导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如今,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的热土,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前景好的农业项目,落户园区,增强了园区发展活力。今年1-9月,该市新增工商企业投资园区建设项目13个,规划总投资1.6亿元。在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入园企业9家,建成投产企业3家。目前,绍兴已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法人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融合产业
生态循环拓空间
“两区”建设的展开,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搭起了大舞台。绍兴市把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突出粮食和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竹木、干鲜果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合理配套布局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二三产业,把生态循环理念融于生产发展之中,大力推广生态型、节约型、循环型技术,促进了生态循环、产业融合和要素集聚。
几天前,位于诸暨枫桥的永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一台投资近20万元的沼气发电机投入使用。为发电机组提供源源不断沼气的,是园区内存栏的1万多头生猪所产生的排泄物。
在永宁示范园中,沼气利用只是生态循环的一个环节。“核心区是占地70亩、年出栏生猪1.5万头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紧密区和配套区分别是900亩蔬菜、水果设施基地和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周边7500亩茶叶、竹林、香榧基地。”园区负责人楼建华说,一直被诟病为污染源的养猪场,在这里是驱动整个生态园区循环系统的能源“发动机”,形成了一个生态农业闭路循环系统。 据了解,示范园的闭路循环系统,是通过650立方米的猪粪堆积区和6个近8000立方米的氧化贮液塘及95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1.7万米沼液输送管网等设施完成的连接。核心区的排泄物最终通过沼气净化工程,除了年产8.6万立方米沼气外,产生的沼液、沼渣,都通过槽罐车和输送管网送至紧密区和配套区,作为有机肥利用。
此外,在这个由养殖业到种植业的大循环中,还藏有许多小循环。据当地农业部门测算,永宁示范园每年减排化学耗氧量117吨,节本增效200多万元。而用土肥浇灌长大的蔬菜、瓜果、稻米自然比一般的产品更走俏,也更能卖上好价钱。
据了解,目前绍兴市已启动建设类似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20个。该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绍兴已把农牧结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生态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两区”建设中,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此外,绍兴市还按照多个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布局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已批准创建的10个综合园区内,共有20个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24个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多个产业的融合互动,大大拓展了绍兴农业的发展空间。
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迈大步
有规模才有竞争力。绍兴市高度重视园区的规模化建设,规划的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总面积就达54.6万亩,大手笔的规划,为“两区”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启动建设以来,该市加大对土地流转、科技应用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绍兴县在加快建设“两区”中,按照农田向大户集中的思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农业基地规模,目前全县52%的土地实现了流转,主要用于农业大户的养殖与种植。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配套工作,减轻农民土地流转风险,拓展流入大户融资渠道。
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健全,有力地促进土地整村流转、联片流转和规模流转。据绍兴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9月,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9万亩,其中流向“两区”的占67%。该市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平均规模达5237亩,特色农业精品园平均规模达1108亩。
产业发展要领先,还需技术作保障。为此,绍兴市大力推广良种、应用良法、装备良器,提高生产环节和产品科技含量。目前,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年复种指数达200%,良种覆盖达100%,现代农业园区生产经营主体普遍引进应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园区内主要农产品良种盖率达到100%。同时,大力推广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等现代设施,新增设施农业面积7900亩。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农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此外,该市还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全市共有413名农技专家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和服务121个农业园区,为“两区”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绍兴“两区”建设起步时间不长,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线,根据计划,该市从今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0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左右。今年的实践,已让他们对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左三)、副市长冯建荣(左五)等调研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