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审批项目必须的条件之一,而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计划及对未来的长远谋划。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全省农业“两区”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全省各地纷纷科学制定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为现代农业绘就了发展蓝图。据统计,至9月底,全省已编制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112个,编制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44个,为“两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起 点 高
规划寻求跨越之路
9月30日,平湖市召开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评审会,该市选择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标准农田用于功能区建设,在计划建设的154个粮食功能区中,1000亩以上的达到66个,涉及面积占总建设面积的76%,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机械化耕作等奠定了基础;
在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梅东村,有个连片1150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个功能区都属于耕地区域,涉及的460户农户,大多数是杭州梅东粮油专业合作社成员,为开展统防统治等工作提供了保障;
交通相对便利、农户集中、示范带动效果较好且近10年内不应被占用的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标准农田覆盖区……金华市婺城区在制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时,明确提出了功能区建设要求;
……
基础好,起点高,这已成为我省各地选择农业“两区”建设区块的共同选择。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区块作为“两区”建设阵地,并非是省事之举,反而恰恰体现了全省上下建设“两区”的决心,就是要在最好的基础上寻求最大的跨越,通过努力,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分别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和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以实际行动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布 局 优
产业力求“接二连三”
翻开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产业规划图,记者发现,标注为24800亩的土地,被用不同颜色划分成了不同区块。“黄色的粮食产业示范区,绿色的是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区,蓝色的是特种养殖示范区,灰色的是农产品加工区……”吴兴区农林局局长姚志凌告诉记者,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目标,该功能区规划突出了以重点产业为纽带、注重一二三产业联动、多功能拓展的要求。综合区总体布局为“三区八地一中心”,规划建设粮食、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养殖等3个万亩产业示范区,8个蔬菜、水果、湖羊等生产示范基地,1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科学布局是我们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姚志凌介绍说,他们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着眼于提高现代农业整体竞争力,构建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名牌产品,以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经济区,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而在产业发展上,他们也充分考虑了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在规划中,种子种苗与新技术新农资等引进、研发、繁育、试验、示范被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发展与信息、技术配套技术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而在农产品加工区内,一批农产品初、深、精加工企业正在入驻或已经开工,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目 标 明
效益追求“三效”合一
“到2012年,综合区内农业总产值达到39726万元,土地产出率达到15195元,农民人均收入11380元。”这是龙游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尽管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但这对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有7720元的龙游来说,仍然吸引力十足。“在综合区建设中,我们将紧紧抓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突破传统种植业的束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积极拓展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实现综合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龙游县农业局局长刘明鹤介绍,按照业内人士评估,到2012年,该园区新品种引繁基地、稻菜轮作示范区、名贵花木示范区、休闲观光区等11个建设项目,将产生39726万元的总产值,扣除物化成本,净收益约24770万元。
这仅仅是龙游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以预见的其中一项效益。专家分析,该园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样十分显著。在社会效益方面,综合区的种子种苗繁育推广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对当地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综合区内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对当地市民乃至“长三角”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项目建成后,整个综合区第一产业大约能增加1500人的常年就业机会,第二、三产业大约能增加200人的常年就业机会,按人均年增加工资性收入1.5万元计算,可吸收、带动当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2550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综合区通过农田水利、土地、道路和周边环境的统一规划改造与综合治理,不仅优化了环境,还能提高区域内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综合区内积极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推广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猪—沼(有机肥)—农田”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可大大改善综合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