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吹响现代农业建设“集结号”

——写在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召开之际

  本报特约评论员
  金秋十月,浙江农业又添喜事。本月21日,省政府将在诸暨召开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这既是对我省农业“两区”建设的直接检阅,更是对这项工作的再谋划、再研究、再部署,充分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加快“两区”建设的坚定决心。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集结号”全面吹响,我们为之欢呼、为之振奋!
  农业是文明之源、发展之基。穿越7000年的农耕文明,浙江农业积淀了深厚底蕴,进入新的时代,又经受改革开放的洗礼,汲取工业文明的营养,迈出发展效益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坚实步伐,孕育了腾飞的力量,期待着新的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浙江农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推进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这是破解难题的新探索,是集聚先进要素的主抓手,将引领浙江农业不断迈上新高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模式向机械作业、设施作业模式转变,推动经营方式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推动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永续利用转变,加速农业新的嬗变。“两区”集聚土地资源,力求“点土成金”。人多地少,是我省农业的基本特征,也一直制约着农业。“两区”建设引入工业化理念,积极推进规模经营,使分散的土地得以集中、得以优化,为农业的规模化、合作化、设施化生产提供良好平台。“两区”集聚主导产业,助推产业升级。我省地貌多样,资源多类,农产品品种丰富,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但“样样有一点、样样也就一点点”的窘态没有根本摆脱。“两区”建设突出统筹发展,着眼于粮食生产稳定和主导产业壮大,坚持产业合理布局和种养加有机结合,强化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积聚新的力量。“两区”集聚先进科技,彰显创新活力。“两区”建设坚持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相结合,注重优良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应用,推动着农业科技贡献水平的提高;坚持与设施农业发展相结合,注重先进适用机械的推广应用,推动着农业生产设施化、精准化水平的提高;坚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推动着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两区”集聚现代主体,续写创业传奇。“两区”建设展示农业新的前景、赋予创业新的舞台。项目建设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园区创业,引导工商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参与园区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推动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强壮,并形成政府引导、各方有生力量积极参与的现代农业建设机制。“两区”集聚项目资金,优化投入绩效。近年来,我省农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资金投入比较分散,致使项目资金的投入绩效偏低。“两区”建设强调整合发展,统筹、优化、整合“三农”项目资金,这有助于提高农业投入绩效,形成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虽然浙江农业“两区”建设刚刚起步,但热流已在浙江大地涌动。目前,全省已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1009个,面积119万亩;确定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98个,规划面积358万亩;确定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18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289个,面积242万亩。我们欣喜地看到,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各类优质资源正向“两区”集结,钱江两岸的广袤田野,正在演绎着一幕幕创业活剧,谱写着一曲曲创新篇章。
  我们预祝并相信,随着农业“两区”现场会的胜利召开,我省必将奏响现代农业建设的最强音,凝聚起农业创业创新的强大力量,打造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为浙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