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陈秋夏、温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建清、平阳县林业局副局长应学斌相继为温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献计献策。
陈秋夏认为,温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树种选择需符合构建生态系统的要求。首先要选择本地乡土树种,或已成功引种10年以上的树种。因为这些树种适应本地环境,有利于病虫害防治。温州的乡土树种有3000多种,选择空间很大。其次要注重适地适树原则,比如水源地选择能吸纳污染的树种,沿海防护林应选择防盐碱、防风的树种。此外最重要的是多样化选择树种,注重乔、灌、草搭配,在植树绿化的同时,尽量构建好一个接近自然森林系统的平原林网,这样有利于增强生物多样性,提升树林的环境适应能力,减少养护成本,更能成为一道靓丽景观。
李建清说,温州要构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注重“入口”绿化。所谓“入口”可以分成3级,首先是进入温州地界的区域,这个地带大多为山区,植被覆盖较好,应以保护森林原生态环境为主;其次是进入温州建成区的区域,这一带有不少丘陵、缓坡,也有一些荒山,应当合理利用这些山地资源,进行人工植树改造林相,使之成为一道围绕温州的绿色屏障;再者是进入温州城区的区域,这里的绿化面积不高,可以立体化拓展绿化空间,比如种植高大乔木形成小树林,而在河道两旁,则种植亲水植物,既美化环境,又可以净化水质。
应学斌认为,如何提高平原绿化水平,是温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点。在这方面,一些地方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比如把平原绿化纳入碳汇林项目。一般来说,碳汇林须建在荒山上,而且连片面积超过1000亩。按这些要求,平阳很难建设碳汇林。但在平原地区,比如甬台温高速、104国道、57省道等交通通道沿线,以及鳌江、平瑞塘河、平宋塘河、平鳌塘河等河道沿线,总共有1500亩的连片地带,这些地带本来就要绿化,正好解决了阻碍碳汇林建设的制约瓶颈。同时,这些地带基本以农田为主,尤其是交通道路沿线。如果在这两者中间种植上30到50米宽的碳汇林,那么和常规荒山碳汇林相比,能更有效减少汽车排放的重金属对道路周边农田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