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我省六县市成全国林改样本

  •   编者按: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10月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仅推进了植树造林,而且促进了林下产业发展,使山地改变了面貌,农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政策,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
      我省的庆元、龙泉、遂昌、安吉、开化、临安六县市,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林改之路,分别入选全国林改百县,为全国林改提供了经验。
    庆元 用活“林权IC卡”
      去年,庆元县隆宫乡中村村村民冯康育带着林权证到乡林业站办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人员输入林权证的编号,电脑显示出一张“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卡”,登记显示93亩毛竹林核定资产价值为20万元。这一信息经乡信用社审核后,不到两个小时,冯康育就贷到了10万元。
      这张在林业部门电脑里备案的“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卡”,被当地林农亲切地称作“林权IC卡”。“林权IC卡”以数字档案的形式记录了林农拥有林权的各种信息,还给出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价值。林农凭这张卡及金融部门发放的信用户贷款证,就可以办理林权抵押贷款,方便高效。
      目前,庆元县已全面完成345个行政村、两个国有林场251.7万亩的山林所有权勘界任务,完成182.7万亩的山林使用权勘界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工作。
      庆元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取得了多项突破,在率全国之先建立“林权IC卡”的同时,还拥有我省四个“第一”:主体改革第一个通过省级验收,发放了全省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组建了全省第一个林农抵押贷款担保合作社,发放了全省第一笔生态公益林抵押贷款。
    龙泉 “林保姆”刮起森林经营风
      龙泉市道太乡王庄村农民周水其,近年来以代管、收益按比例分成等形式,相继管护了本乡9个村132户(含集体)的疏林低产山和荒山2万多亩。为提高造林质量,周水其还聘请当地有丰富造林经验的农民组成造林专业队,托管后所造林的成活率超过90%,森林资源资产达1600多万元。
      目前,龙泉专门从事山林托管经营的专业户有280多家,委托管理的农户达4340户,所托管的山林面积累计达26万多亩。“林保姆”模式解决了外出经商和下山脱贫农户山林失管、偏远山区山林疏于管理等问题,并通过加强林木管理实现了资源增值和农民增收。
      龙泉23万农民人均拥有林地17.3亩,其收入的60%来自林业及相关产业。如今,该市采取转让、分成、租赁、托管、入股、互换等方式流转林权,形成了以“林保姆”为特色的托管“林保姆”型、股份式企业型、租赁式林业综合开发型、农民专业合作型等多种新型市场主体。同时,该市不断总结丰富“林保姆”经验,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6家,社员3000多人,带动林农5.1万人,联接基地17.33万亩,逐渐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林地流转促进了林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到2009年底,龙泉市林地规模经营面积达7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7.5%。
    遂昌 培育生态林产业
      遂昌县土地总面积为38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3%。近年来,该县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着眼于破解欠发达地区发展最大制约——资金要素,建立以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发展林区替代产业为核心的林改模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径。
      遂昌县引导培育和发展竹、茶、山地生态蔬菜、油茶、特色干水果等九项生态产业,积极推广竹林高效经营技术,建立省竹子现代示范园区7.5万亩,2009年全县竹产业实现产值7亿元;通过引导农民利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融入现代管理理念,成功培育了金竹山茶油等原生态林产品品牌,在给当地农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林业的转型升级。全县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907元增加到2009年的5800元,年均增长16.2%。仅2009年,遂昌县用于原生态精品农业、农家乐及竹、茶等九大生态替代产业的奖励、补助资金就达800多万元。
    安吉 创新机制 致富林农
    “中国竹乡”安吉,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发展壮大林权股份合作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机制活、林农富、林区美的和谐发展之路。
      安吉县皈山乡尚书矸村是典型的林业村,全村竹林面积6200余亩,大部分收入来自林业。但到2008年村里出现了竹林经营收入增加缓慢的状况,原因主要是经营分散,缺乏统一规划,生产设施落后,生产成本增加,无法形成林产品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安吉工业化进程加快,村里不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对自己的竹林无暇经营。
      该县因势利导,组建了安吉县尚林毛竹股份制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共投入资金50万元,修建林道5公里;注册了尚林商标,实行统一品牌销售;加大竹林培育,改造低产林,培育高效林。通过一系列举措,尚林股份合作社经营成本降低,合作社的林农人均增收800元,
      截至2009底,安吉已建成8个竹林股份制合作社。8个股份合作社分别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走一社一品、一品一业的特色之路。如昆铜乡长丰竹林股份合作社结合毛竹现代园区建设、竹林湿地保护,开发休闲观光产业,并依托林业科技开发竹林立体种植,取得了综合效益。
    开化 完善主体改革
      开化县坚持“因林因地制宜,因村因组施策”的方针,于2009年开展以均股均利为主、联户承包和家庭承包为辅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完善工作。
      如何“分”好全县54.1万亩的集体生态公益林,让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是这次主体改革的关键。开化县坚持还权于民的原则,在公益林性质不变、经营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落实管护责任,按“均股均利”分配补偿资金的办法进行改革。同时,为了防止改革后公益林失管,县里制定了公开选拔生态林护林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强化管护责任的措施,走出了一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257个集体统管山比例在30%以上的行政村,已将95%的集体统管山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
    临安 从“砍树”到“看树”
      临安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91.6万亩,森林覆盖率76.55%。2009年,全市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5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35元,其中50%来自于林业。
      该市太湖源镇白沙村,林改前,不少村民以砍树烧木炭为生,破坏了环境,却贫穷依旧。山林定权发证后,种核桃,种茶叶,广大村民主动开发非木质林产品,收入逐年增加,生态日趋改善。青山绿水带动了以森林旅游为特色的农家乐快速发展,2008年,白沙村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收入1100多万元。村民吕建中说:“开发生态旅游前,我们一家子年收入不到8000元,办了农家乐后,一年收入10多万元。”像吕建中一样,目前全村三分之二左右的农民都靠生态旅游过上了小康生活。
      从“砍树”到“看树”,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白沙村的发展历程,很好地折射出林改给我国林业发展方式带来的革命性跨越,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林改让林业走上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