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郑英俊:黄岩的“赵本山”

  •   通讯员 梁临芳 夏晓薇 张杭军
      一人一“白搭”,一人一舞台,台州黄岩西部上郑乡坑口村深山岙里的郑英俊,顺口溜张嘴就来,吹拉弹唱样样通,嬉笑怒骂话藏理,“黄岩白搭”从不断。15岁登台表演,今年65岁的郑英俊有个响亮的名号:黄岩“赵本山”。
    用“白搭”给乡亲带去欢乐
      有郑英俊在的地方,就是个热闹地方。
      “老倌今年五十几,望(看)到电脑古怪奇,范子(样子)好像电视机,用场实在了勿(不)起。”几句话一开场就把左邻右舍给吸引过来了。黄岩“赵本山”的名号搁在郑英俊头上绝非浪得虚名,听他的“白搭”——《老农民心想学电脑》,寥寥几句就将一个不知电脑为何物又很想学新鲜事物的老农民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今年大年初一,坑口村村委会专门让他用广播给村民讲《曾大伯话古比今昔》。这篇创作于1991年的“白搭”,搭配道情鼓表演,从一个山村农民的视觉出发谈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生活水平发展。许多村民深有体会地说:“古今一对比,现在日子确实比过去好多了!”
      郑英俊身材魁梧,但他在表演时喜欢在衣服外面套一件马甲,再配上假发、涂上口红、画上眉毛、穿上裙子……这样一个大男人反串起女角来,常赢得满堂叫好。《老桃花》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老郑说,这类休闲、轻松的喜剧“白搭”加入古装、戏曲的元素,与他早年学越剧、办剧团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他曾在村里组织了一个业余剧团,巡回到山区农村演戏。
      郑英俊的“白搭”表演为村民喜闻乐见,轻松不乏味,内容来源于农村生活,但又高于农村生活,信息包罗万象,不仅老少爱看,年轻人也是他的“粉丝”。“演老百姓,就要把老百姓的动态拿出来,比如走路,不能正正经经地走,得这样,把脚甩得高高的。”郑英俊说,他乐于挖掘表演的技巧,从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实践。有些表演,他心中虽已有脚本,但更多的是即兴而演。
      当浅显生动的民间艺术与书面规整的方针政策相碰撞时,郑英俊的“白搭”也迎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婚育新风、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神,成为他“白搭”的主旋律和新主题。于是,《十七大精神到田头》、《农民学习三个代表》、《老硬入党》、《青山绿水蓝蓝天》等“白搭”便成为黄岩农村舞台上的主打节目,而他的出现,总能让观众耳目一新。
    用“白搭”宣传农村新风
      在黄岩,靠讲“白搭”谋生的人不在少数,而将“白搭”作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宣传社会文明新风阵地的人,却只有郑英俊一人。他的“白搭”带
      着原汁原味的山乡气息,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
      “白天种田,晚上学吹拉弹唱,后来还
      成为了光明公社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
      队队长,在山村里巡回演出。”老郑说。1969年,他虽曾被打
      成右派,直到
      1979年才得
      到平反,但
      对党、社会
      主义、文艺的
      热爱却不曾改
      变。“永远跟党
      走!”他说。这一
      句话是他的生
      活坐标,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宣传农村新风的真实写照。“20年来,他一直是乡里聘请的农村文化宣传员。”上郑乡宣传委员陈海珍说。不论碰到什么困难,他始终不停下农村文化宣传员的脚步。靠表演挣来的微薄收入,除了用于日常的生活开支,其他全部用于购置鼓、锣、道情、胡琴、唢呐等乐器。
      郑英俊的家是两间两层楼木结构的旧房子,房子里几乎没有一件新家具,北面的一面墙上挂着五六个玻璃框,里面装着郑英俊这些年来的演出照片。东面的书架是用木板简单装订的,上面摆满了书籍,泛黄、古旧。老郑说这些书是黄岩图书馆整理旧书时,特地去要来的。旁边是3个铜皮越剧箱子,顶上放了一排红色的大鼓,三张分别写着“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忠孝仁慈、道德正气”的红纸贴在上面,寥寥数字便折射出这个山乡文艺人的精神世界。
      那些看似手到拈来、妙嘴生花的白搭表演,也并非一日之功,老郑说,自己的床边永远放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有时候揣摩某一句话,左思右想都觉得表达得不够恰当不够好。有一次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似梦非梦中突然想到几个用词,马上起床打开日光灯,在本子上记下来。”他拿出一大叠手稿,足足有20多厘米高,“我一共写了160多篇‘白搭’作品,现存手稿仅100多篇,有近16万字。”这些作品里,体裁有说唱、相声、小品不等,均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现在,不少同行慕名而来向他讨要脚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郑英俊多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志愿者、区农村优秀宣传员,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得用一个大塑料袋才装得下。今年他又被评为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用“白搭”品味美好生活
      15岁开始登台表演,那个短衫短裤穿草鞋的男孩,转眼间已到65岁知天命的年纪。40年来,郑英俊越来越爱说一句话:人在阵地在。
      当年在学校里时,郑英俊就是一个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爱讲顺口溜,爱惹同学们笑。“老师给我的评价是——无聊。”他笑着说。初中时因为父亲去世不得已辍学回家务农,从此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但对文艺的喜爱始终未变,在农村他找到了另一个人生舞台。但是这一路走得并不顺利,不理解他而给予闲言碎语、冷嘲热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尽管觉得苦闷、孤独,但他坚信——自己如生命般坚守的事业是崇高、伟大、值得的。“一九五三年,十三岁跟爸赚统钿(钞票),卖炭担(挑)盐担(挑)柴爿(柴火),草鞋扁担落黄岩……”“北风呼呼声,雨雪落来乓乓声,短命际脚(左脚)开脚皮,绝代顺脚(右脚)烂冻冰……”“过去进城脚走跛,现在长潭坐上十轮卡,过去蹲在别人廊檐下,现在山头老倌住进招待所……”“乡下人房屋买城里,全部居民住小区,小区和谐共管理,生态优美好像风景区……”
      这四小段文字分别选自郑英俊代表作《王老汉四进黄岩城》的四个章节。为纪念新中国解放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他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王老汉——王山民这样一个角色。全剧近3000字,通过王老汉少年到老年四次从山区老家到黄岩城里的经历,写出了1953年解放初、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1965年黄岩召开农民代表会、2009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黄岩城市变化,也反映出农民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水平。“我是一路苦过来的,看着现在的美好生活,自己能有这样的日子,心里很感恩。想起以前的苦难生活,总在脑中比较,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郑英俊动情地说,“我喜欢讲‘白搭’,能用我的文字、我的表演、我的‘白搭’将党和政府的政策、农业实用知识等宣传到农村,宣传到农民心里,帮助他们学习到文明思想、致富思路,那么,我的人生价值也就实现了。”
      无论在乡里讲“白搭”,还是被邀请到其他地方去表演,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郑英俊总是乐此不疲。他希望为薄弱的农村文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我还在,还说得出话,拿得动笔,我就不会停下讲白搭、宣传农村文化的脚步。我想把我的手稿整理一下,再多创作一些作品,做成集子保存下来,留给后人。”在老郑的心里,已将“白搭”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他就是山村的一颗金子,发出熠熠之光,照亮心灵。
    相关链接
    “黄岩白搭”又称黄岩方言顺口溜,在黄岩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诙谐、幽默、风趣、夸张、滑稽的特点。2007年,被黄岩区政府列入黄岩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