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俞廷尚
秋天总是那么让人激动,因为丰收总会随它而来。在生
态循环农业蓬勃发展的之江大地上,我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业在历经了20年风雨后,已结下累累硕果。忆往者,我省自2003年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三品”产业由此搭上“高速列车”;看未来,我省“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越来越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三品”产业拮取生态厚利,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势头。
20年发展,
它的成就不可小觑
我省的“三品”产业从1990年发展绿色
食品起步,2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量
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2003年开展生态省建设、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来,“三品”产业发展步入了
“快车道”。从2003年到2009年底,无公害农产品从
457个发展到2378个,绿色食品从160个发展到
1081个,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从6个发
展到93个,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1.6%、37.5%、57.9%。去年,全省“三品”实物总量达274.5万吨。历经20年发展,到2009年年底,全省有效使用“三品”标志的生产经营主体达2629家,产品总数达3552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03个,无公害种植业产地面积915万亩,绿色食品监测面积105万亩。
近年来,我省“三品”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品牌为引领,基地建设、产品生产、市场流通为链接的产业发展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无公害农产品中,茶叶、水果、粮油、蔬菜类作物占种植业无公害产品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6.6%,27.1%,8.54%,40.44%,产量分别占各产业的23.32%,29.36%,6.5%,10.52%。
由于标准实施严格,产品质量可靠,标志管理规范,品牌形象鲜明突出,“三品”对于农产品品牌的提升作用显而易见。据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近期对千名杭州市民“三品”认知度的调查显示,30-50岁的人群对“三品”的认知达到90%以上,有70%以上市民认为“三品”比普通农产品有更高的质量安全保障。
开拓创新,它走在全国前列
发展“三品”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我省不断开拓创新,在“三品”开发和管理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发展模式日臻成熟,使我省绿色食品认证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获证产品、企业数量稳定保持在全国前5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省在“三品”产业发展中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上,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实施“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在管理上,确立了通过质量认证落实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志管理打造品牌形象的认证管理模式;在营销上,形成以品牌引领消费、培育市场、拉动生产、促进增效的品牌化经营模式;在产业发展上,依托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参与基地建设,放大品牌效应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践证明,“三品”的发展,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推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先导作用。
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更为我省“三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2003年起,省政府把“三品”开发列入生态省建设考核内容,各地也在“三品”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基地建设和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宁波市每年安排“三品”生产基地建设专项经费150万元,杭州对每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奖励2.5万元,大大调动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三品”的积极性。
在“三品”产业发展进程中,我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思路,加强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巩固和壮大产业基础。目前,全省初步构筑起一个上下贯通的“三品”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了由250名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117名绿色食品检查员、133名标志监管员为主体的工作队伍。同时,通过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品认证,严格证后监管,近年来,我省“三品”质量抽检合格率都稳定保持在98%以上,没有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生态农业,它将大有作为
“三品”产业自创立至今,始终与生态经济紧密相伴。今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又把大力发展“三品”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全省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热潮中,“三品”产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必将大有作为。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资源、5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这些在以往看来的劣势,如今正转化为优质资源。根据规划,我省“三品”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力争使“两区”内大宗农产品必须100%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导产业示范园、精品园区的主要农产品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力争达到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在“两区”建设中创建一批有规模,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示范企业。
近年来,“三品”凭借其快捷入市、顺畅销售、品牌信誉、优质优价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将我省农业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去年,“三品”产业促农增收超过1亿元。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依托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背景和“两区”建设平台,在今后5年内,要求实现“三品”总量达到5500个、产地认定、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到期复查换证率和续展率达到80%的目标不成问题。
生态原则已让我省“三品”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如今,它也已成为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助推器”,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今年9月,省农业厅副厅长冯一鹤(前排左一)陪同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王运浩(前排左二)调研我省“三品”发展情况。
链接:
2004年: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品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2006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
2007年:继续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认,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
2008年: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2009年: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2010年: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6个中央1号文件中的“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