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编者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目前,“两区”建设进展情况如何?各地有什么好做法、好经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今起,本报特开辟《现代农业 “两区”先行》专栏,对我省“两区”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介绍和深入剖析,以飨读者。
丰群飞是幸运的,种粮、购机有补贴,土地流转有支持,这位金华婺城区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社长赶上了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好时代;婺城区的粮农们是幸运的,道路平整、沟渠成网,新品种、新技术送到田头,他们享受到了从未享受过的贴心服务。“9年建设14万亩吨粮田!”政府的目标,更增强了丰群飞们种粮的信心。如今,婺城区通过科学规划、科技投入、产业化发展等举措,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如火如荼。
【关键词】 规划先行
9年建设14万亩吨粮田
这几天,婺城区农林局农技站的祝丽娟已连续加了好几个班,她正参与起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在她的办公桌上,婺城区耕地资源情况、标准农田布局、粮食生产制约因素分析等调研材料如小山般堆积。“这些都是局领导和同志们经过大量调研得来的,非常珍贵。”祝丽娟说,《规划》越早制定,就越能为婺城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供实施依据和相关保障。
婺城区共有耕地面积32.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3万亩,常年水稻复种面积在27万亩左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如何在良好的基础上实现大的提升?“规划先行,打有准备之仗。”婺城区农业局局长郑以声告诉记者,早在去年9月,婺城区就下发了《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通过5年努力,全区建设14个连片千亩以上的粮食生产核心产区,重点抓好7个粮食主产乡镇面积10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目标;而在编制中的《规划》上,更是明确指出,到2018年,全区要建成1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
围绕中心目标,按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集中建设、上下联动、生态优化等原则,今年,婺城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全区32个正在建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为2.34万亩,其中洋埠镇野猫畈和琅琊镇后金畈被列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示范区,建设面积分别为2200亩和1080亩。在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下,今年该区早稻播种面积达9.2万亩,比去年增加0.6万亩。
【关键词】 科技兴粮
最小投入换取最大回报
近日,婺城区农林局的农艺师余志秋正在准备一份培训材料。“晚稻收割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年病虫害偏多,有必要和农民讲讲水稻后期管理的一些知识。”余志秋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涉及基础设施、新品种、新技术、农业主体、社会化服务等诸多方面,作为一名农技人员,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更多的良种良技送到农民手中,让他们以最小的投入、最省心的管理、最轻便的劳动换取更高的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生产更多的粮食?在劳动强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婺城区使出了科技兴粮这一法宝。
良种良技是种粮增收的关键。今年,该区向农民积极推广“金早47”、“中嘉早17”、“中嘉早32”等优良早稻品种和“岳优9113”、“天优华占”、“中浙优1号”等晚稻品种,率先在功能区内实现水稻品种的“升级换代”。农技人员把水稻良种送到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向农户免费发放优质早稻种子2.6万公斤,晚稻种子1500公斤。同时,婺城区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在功能区内推广实施了精确定量栽培、精量直播高产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水稻集成配套生产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功能区内的覆盖率达到100%。
水稻高产示范方是该区科技兴粮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婺城区的3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共建立了连片1000亩以上的核心高产示范展示区2个,连片100亩以上的中心畈6个,并在辐射范围内建立了高产示范展示区7个,落实35户科技示范户建立了35块高产技术攻关田。
在示范方的辐射带动下,粮农们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热情高涨,今年,婺城区克服了不利天气的影响,早稻平均亩产370公斤,示范方内的最高亩产达到了540.7公斤。
【关键词】 产业化
粮食产业进入升级快车道
9月16日,丰群飞接待了由吉林省榆树市副市长领队的考察团。丰群飞已在榆树市建有1万亩基地,他计划明年再建一个更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所产大米将全部运回浙江加工。“明年我的加工厂不用愁了。”丰群飞说,去年,群飞合作社投入近千万元建起大米加工厂,生产的“群飞”大米在杭州每公斤卖到了16元,新研制出来的减肥保健有机大米,每公斤售价更是高达30元。“我们不仅种粮,还加工,粮食就是一个大产业。”丰群飞说。
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是婺城区力推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近年来,该区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他们搞技改、扩规模、打品牌,打造了“群飞”、“一枝秀”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婺城名品米。
然而,由于种植分散,稻谷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加工厂面临“吃不饱”的困境,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给这些加工厂吃下了“定心丸”。“功能区内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统防统治,有效保证了稻谷质量,解除了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的后顾之忧。”丰群飞说,连片成百上千亩的功能区,为他们提供了优质稻谷,成了加工企业的坚实后盾。
依托各类粮食生产合作社和加工龙头企业,婺城区的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今年全区种粮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达758户,规模种植面积占全区播种面积的25%以上。订单粮食生产面积也持续扩大,全区20多家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今年与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涉及面积10余万亩。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将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兴粮为支撑,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示范带动为手段,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使功能区更好地为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服务。”郑以声坚信,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带动下,婺城区的粮食生产必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