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新品种新技术扑面而来

    水稻品种是否侵权,做DNA鉴别,便知真假;火腿、腊肉等传统的中式肉制品,过去只在冬季生产,如今采用现代化技术,不仅可周年生产,而且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近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加速推广应用,成为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最近,省农业厅对取得突出成效的50个农业科技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其中“水稻无盘规格化育秧技术示范应用”等40个推广应用类项目分获省农业丰收一、二、三等奖,“‘甬粳2号A’及所配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选育及产业化”等10个研究类项目分获农业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据悉,这些获奖项目中,有的是新技术和新品种,有的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还有的则是熟化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这些新成果为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用DNA为水稻验明正身
  2008年春耕生产期间,湖北省农业行政执法总队在市场上发现若干疑似“中9优288”的晚稻种子,因外形十分相似,一时难以断定真假。于是,他们委托中国水稻研究所进行真实性鉴定。科研人员通过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法,得出了科学的鉴定结果,为湖北省农业执法总队查处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通过DNA鉴定证明血缘关系或者锁定某类犯罪,人们对此并不陌生。然而现在,像杂交水稻之类的植物新品种,也无需通过漫长、费时而又麻烦的田间观察,就可辨别真伪。获得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就为水稻品种的真假鉴定提供了一个快速、准确、高效的新方法。
  据项目组科技人员介绍,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其DNA指纹各不相同,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DNA指纹图谱是目前最先进的遗传标记系统,它可以快速准确地用来识别种子的真假和优劣,而且不受季节和环境的影响。
  科技人员说,过去对水稻品种一致性的鉴定,主要通过大田观察。由于大田观察的周期长、主观性强,受气候、土壤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同系近亲品种间的差异性,难以把握。DNA基因指纹图谱鉴定的优势是时间短,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容易固定证据,客观真实。
  目前,项目组科研人员已将我省2002-2006年100个主要水稻品种,2007-2008年100个水稻试验品种建立起DNA指纹图谱数据库。今后,要查验真假种子,只需将其DNA指纹与图谱库中的数据对一对,便可断定真假。
机插育秧不用秧盘
  今年春耕生产期间,绍兴市袍江新区马山镇赏余村的1600多亩水稻,采用了无盘简易规格化技术育秧,并机械插种,早稻亩产达457公斤,虽然单产增加不多,但省下了8元钱一只的秧盘,每亩因此节本25.31元,全村粮农仅此一项新增效益4万多元。
  这项给农民带来增收并在全省首创的新技术,由绍兴市农技推广站研发成功,该技术荣获了2009年度浙江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众所周知,每当“双夏”大忙季节,天气热,时间紧,农村劳动力十分紧张,用工成本很高,而水稻机械插秧则是解决传统种粮“三弯腰”的重要途径。但机械插秧以前需采用育秧盘育秧,一次性投资较大,且秧盘规格单一,特别是连作晚稻机插后往往有效穗数不足而影响产量。此外,大量育秧盘的堆放及人工搬运用工较大也成为制约机械插秧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水稻简易规格化无盘育秧技术是传统塑盘育秧技术的升级。据介绍,无盘秧育省去了传统的塑料秧盘,而是要求精做秧板,做到硬平无杂质,再在秧板上铺设打了孔的塑料薄膜,将秧苗整齐排列其上。采用无盘育秧技术不仅省去了秧盘的费用,而且育出的秧苗茎秆粗壮,秧苗质量好。以一个种粮大户种100亩晚稻为例,一般每亩要配套秧盘25—30只,以每只8元计算,就可省下2万多元钱。
  据介绍,2008—2009年,绍兴市推广水稻无盘简易化育秧技术面积达1.97万亩,平均每亩比有盘育秧节本增效25元以上,比常规育秧节本50元以上,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137.9万元。
腊肉可以周年腌制
  香肠、腊肉、火腿等传统肉制品,几乎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之年货。然而,春节一过,这些美味很容易变质,产生异味。现在,对付这个麻烦有了好办法。由浙江省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研发成功的“中式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不仅使传统肉制品实现周年生产,而且使其在常温下保质期长达180天。该项成果也获得了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
  科技人员介绍说,传统方法加工中式肉制品设施简单,肉制品的质量好坏完全靠经验和手感,很不规范、不标准,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加之一些人为因素也易使配方走样,从而造成质量不稳定,香味有异、品味下降。
  浙江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传统加工方法的基础上,集成现代食品加工技术,选用多功能绞肉机、真空搅拌机、复式太阳能干燥系统、自动真空包装机、自动恒温冷库等现代肉类加工设备,根据中式传统肉制品加工工艺的时间、温度等要求,通过工艺参数设置,将机器与人工操作相结合,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科研人员还在保留传统肉制品基本风味的前提下,制定了标准化配方,更注重其营养性。通过将多种天然绿色保鲜剂混合配成天然绿色复合保鲜剂,增强肉制品的抗菌效果,并采用具有高阻隔、高耐压性的复合包装袋,使肉制品的保质期大大延长。
  据介绍,采用现代化技术生产的中式传统肉制品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表里一致,色泽鲜艳,长期保持香味,不仅保持了传统独特的风味,而且具有低盐、低脂,耐贮藏、不易氧化和不长霉等特点,比传统方法生产的中式肉制品更符合现代消费需求,且保质期长,在常温25摄氏度以下可达180天。去年,这项技术在浙江青莲食品公司示范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加工肉制品销售1500万元,实现利润198万元。
  记者从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我省每年肉类总产量在170多万吨左右,其中猪肉达130万吨。但目前我省的肉制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加工产品的比重仅为肉类总产量的11%,远低于国外30%-70%。“中式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研究成功,将大大增强我省猪肉深加工能力,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