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品种具有孵化齐,眠起、发育较齐,雄蚕率高,茧丝质良好等特点,耐氟性中等。该品种适宜在浙江省蚕区饲养。
饲育技术要点:①因雌蚕不孵化,故盒种装卵量为常规种的一倍以上,补催青时摊卵面积应是常规蚕品种的1.5—2倍左右。②催青按二化性蚕品种标准,后期温度可偏高0.5oC。③小蚕用叶宜适熟偏嫩,饲育温度以较常规蚕品种偏高0.5—1oC为好。④小蚕期趋密性强,每次给桑前应做好匀扩座工作。⑤蔟中要特别强调通风排湿,避免上蔟过密,以提高茧丝质量。⑥该品种纤度偏细,夏秋期遇高温,要特别注意五龄期充分饱食,以增加茧丝纤度,提高解舒率。
限7×平48(浙品审2009-039)
该品种雄蚕率高,孵化、眠起、发育齐一,强健好养,出丝率高、茧丝质优,能缫高品位生丝,适宜在本省蚕区及长江中下游蚕区饲养。
饲育技术要点:①做好催青与补催青,促使孵化齐一。补催青要及时摊卵,摊卵面积为普通种的1.5—2倍。当天掌握蚕室温度24℃,干湿差1.5℃,第二天早上升至25—26℃,干湿差1℃,孵化前湿度要偏高些。补催青过程要求绝对黑暗,收蚁前2—3小时感光,以利于孵化齐一。②严格消毒防病,严防农药中毒。抓好养蚕前蚕室蚕具与环境的清洗与消毒以及各龄眠起的蚕体蚕座消毒。重抓病毒病尤其是血液型脓病防治。③小蚕共育,规范管理。小蚕期按十天三眠要求,温湿度不低于现行标准,以偏高为好。实行小蚕规模共育,采用地火龙等保温保湿。④用叶适熟一致,小蚕期特别注意叶质适熟新鲜。雄蚕发育较快,要做好超前扩座、稀放饱食,充分发挥其品种优势,高温天气要加强降温措施。⑤加强眠起处理,促进体质强健。小蚕期要注意提青分批,加强管理,提高蚕儿发育整齐度和强健度。⑥选用优良蔟具,强化蔟中管理,适时采茧。及早做好上蔟准备。蔟具应使用方格蔟。
秋丰×平28(浙品审2007-045)
该品种具有孵化齐,眠起、发育较齐,雄蚕率高,茧丝质良好等特点,耐氟性中等。适宜在本省蚕区饲养。
饲育技术要点:①现行雄蚕品种出库时胚子较大,但发育较慢,要严格按技术规范催青,后期温度应偏高0.5℃。蚕种领回后及时摊卵补催青,摊卵面积为普通种的1.5—2倍。当天蚕室温度24℃,干湿差1.5℃,第二天早上升至25—26℃,干湿差1℃,孵化前湿度要偏高些。补催青过程要求绝对黑暗,收蚁前2—3小时感光,以利于孵化齐一。雄蚕收蚁后会有极少量蚁蚕陆续孵化,有些不能食桑而死,有些在一龄眠中死亡,属于正常现象。②抓好养蚕前蚕室蚕具与环境的清洗与消毒以及各龄眠起的蚕体蚕座消毒。要重抓病毒病尤其是血液型脓病的防治,严防农药中毒。③小蚕期按十天眠三眠要求,温湿度不低于现行标准,以偏高为好。要求实行小蚕规模共育,采用地火龙等保温保湿。④用叶适熟一致,小蚕期要特别注意叶质适熟新鲜。做好超前扩座、稀放饱食,充分发挥雄蚕的品种优势,高温天气要加强降温措施。⑤小蚕期要注意提青分批,加强管理,提高蚕儿发育整齐度和强健度。⑥及早做好上蔟准备。蔟具应使用方格蔟。雄蚕茧层厚,蔟中要注意通风排湿,避免上蔟过密,上蔟24小时后及时抬高蔟片,耙去蚕沙,开门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