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生态文明,扮靓浙江农村

  本报记者 袁卫 陈鎏琰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我省农村涌现出了一批村美、民富、文化气息浓郁的村庄,成为浙江大地上的一道道靓丽风景。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温州朱宅村和新昌外婆坑村,近距离感受了这些乡村的美丽,并了解了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过人之处。
  治污染、建公园
生态文明从村庄美化开始
  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的朱宅村,最早叫做水心村,意指龙湾片区塘河以此为中心。但因为长期不注重治理,10多年前,塘河的清澈被污浊取代,河边的清风被臭气覆盖,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臭河塘。近日,记者来到朱宅村,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塘河水又清澈了,村民们在塘河中洗衣服,沿河而建的一个大公园,成了村民休憩的绝佳去处。小桥流水的江南景致,正在朱宅村生动还原。
  时间回到2009年农历正月初九,朱宅村新选举产生的村两委召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会议主题:捐款;目的:整治塘河、美化村庄。
  村党支部书记朱进尧告诉我们,村里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个会议之后,567户2000多人的朱宅村竟会掀起一股捐款潮:短短几个月,全村捐款额居然高达285万元,人均1400多元。
  走进朱宅村,一座新建的宛如长龙卧波的阶梯拱桥“朱宅桥”,为整个村落增色不少,这座投资达70多万元的跨河桥,就是村民朱作明、朱永光、陈建忠3个人捐建的;立在村口、投资28万元的牌坊,是村民朱文禄独资建成的;朱文寿、李友德两位村民,放弃了自己60岁的寿宴,捐款修建了一座吉祥亭;在外地办企业的朱伟敏,现金就捐了10.8万元;平时节省得连煤气也不舍得用的75岁老人朱文勋,毫不犹豫地捐了5200元;只靠养几头猪维持生计的朱文森,也拿出了1万元……
  在村民们的高度关注下,仅一年时间,一个美丽的新村庄出现在人们面前。绿草如茵、古木参天,村庄整洁、道路平整,公园里随处可见散步休闲的村民们。村民说,现在走在村里,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那份舒心惬意,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村庄美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朱进尧表示,在拥有了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后,下一步村里将在村民素质、村庄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把朱宅村建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
  据悉,朱宅村正在谋划“以河养河”:借助美丽的村容村貌着手水心街的复古开发,并逐步发展成为瑶溪镇的娱乐商业休闲中心;同时发挥水清水美的特点,在河道上分块养鱼,供外来垂钓人员休闲娱乐,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
  卖风景、卖文化
“低碳”致富从村庄文化挖掘
  白云深处有茶村。从新昌县城往西南方向沿盘山公路行走50公里,就到了该县镜岭镇外婆坑村。那里群山苍翠、绿水环绕,古朴的农房边不时可见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妇女,路边停着的一辆辆小轿车和摩托车则显示了村民们的富足。“村民们的钱几乎都是游客们‘送上门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份以来,已有两万多名世博游客造访了这个小山村,有些还是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的游客。大量游客的到来,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发展,也拓宽了茶叶、笋干等土特产的销路。依靠“送上门来”的钱,这个偏僻山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早已突破万元,正朝着人均收入两万元的目标稳步迈进。
  “是外婆坑村秀美的古村风景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把游客引来了。”林金仁告诉记者,外婆坑村人把整个小山村都建成了景点。本来村庄内的祠堂等古建筑就修缮得颇具古风,就是近年新造的房屋,也在原有房屋基础重新设计,并装饰得“古味”十足;通村道路加阔了,长2000余米的休闲道,两边新种许多名贵树种;村里新建的公园里,3只古色古香的凉亭是游客很喜欢去的地方;即使是农民劳作的地方,也成了景点,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茶叶采摘体验区。
  除了古村风光,外婆坑人吸引游客的另一绝是少数民族文化。近年来,凭着勤劳的本色,外婆坑村的小伙子把10多个少数民族的35位姑娘娶到了村里,每逢各自民族的传统节日,姑娘们总会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并载歌载舞一番。聪明的外婆坑人由此想到了生财的好主意,喊出了“江南民族村”的口号。村里专门给这些少数民族媳妇腾出一间民族活动室,里面挂满了各式鲜艳的民族服装;今年村里新建了一个民族风情展馆,村民们纷纷把家里的老古董贡献出来,回老家过年的少数民族媳妇,也带来了古代储钱盒、梳妆台等许多能代表当地民族风情的小物件。
  跑一个村就能领略1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自是引得游客如潮。去年7月4日,上海世博会体验之旅项目工作小组到外婆坑村实地考察后表示,要将外婆坑打造成江南民族第一村,成为世博会城乡体验之旅的示范点。“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巨资投入,依靠卖风景、卖文化来实现村民致富,外婆坑村为偏远山村脱贫致富作出了好榜样。”新昌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该县生态文明建设中,他们将推广外婆坑村的做法,让越来越多的山村群众得以“低碳”致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