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编者按】
嘉兴市是我省畜牧主产区,畜牧业产量、产值多年来一直位居我省首位。随着养殖量不断扩大,高密度的养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在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中,嘉兴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被列为11个省级督办重点环境问题之一。
可喜的是,两年多来,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把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政治任务,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攻坚克难,加大投入,强化考核,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成效显著,日前顺利通过了由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等单位联合组成的省级验收组的验收,在11个省级督办重点环境问题中率先提前“摘帽”。
验收组组长、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在验收时表示,针对这次畜禽排泄物专项整治,嘉兴市下了苦功夫、狠功夫,成绩有目共睹。他说,三年任务,提前完成,不容易;工作创新,措施有力,亮点多;模式多样,简单实用,可借鉴。
现将嘉兴市治理畜禽排泄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市长挂帅 铁心治污
作为我省传统的畜牧业主产区,嘉兴市历来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问题,2005年起曾连续两年将其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特别是2008年该市养殖污染问题被列为省政府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以来,该市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畜禽排泄物治理,着力发展生态高效循环畜牧业。
为切实推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该市成立了由市长李卫宁任组长,分管副市长陈越强任副组长,市监察局、财政局、环保局、农经局等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省级督办重点环境问题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建立了县(市、区)领导包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制度。同时,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为了使治理工作更科学有效,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嘉兴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2008-2010年)》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治理方向和目标。同时,该市积极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大力推进农牧结合。针对养殖规模小、散户多的特点,该市实行了畜禽养殖“退村进区”工程,南湖、桐乡等地通过统一规划养殖用地,将散户集中进入畜牧小区,统一管理,成效明显。
强化保障 加强督查
为确保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顺利实施,该市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治理经费外,该市政府还出台政策,明确了养殖小区建设、散户停养及入小区养殖的资金补助办法,同时对沼气工程建设、有机肥推广、生态养殖等实施扶持政策。2008-2009年,该市共投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资金1.6亿多元。对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和畜禽排泄物处理与利用设施用地,该市国土部门将其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优先予以安排。
同时,该市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出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长效监管办法》等文件,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管理办法。为强化南湖、海盐、平湖三地交界养殖密集区的治理,该市探索建立了“新三桥”畜禽养殖联防联治机制,县与县之间、镇与镇之间实行联防联治,通过工作例会、信息互通、联合执法等,有效推进治理工作,原先拦在南湖、平湖两地河道间的9个坝被重新打开,上下游间的水质污染纠纷得到切实解决。
该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多次带队开展督查和调研,市整治办先后组织4次3000多人次的大规模核查,对养殖户治理设施建设情况、设施运营情况逐户进行检查,确保治理工作保质保量。2008年来,该市共出动检查人员2.3万人次,检查养殖场(户)1万余家,对3604家养殖户发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有676家养殖户因违法排污受到查处。
模式多样 各显其功
针对平原地区水网纵横、养殖面广量大的特点,该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嘉兴实际的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治理模式。
在高密度养殖区,该市推广分散处理,集中利用的模式,以南湖区最为典型,被称为“南湖模式”,即通过干湿、雨污“两分离”,干粪堆积池、沼气池和沼液储存池“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分户处理生产沼气,干粪“户聚、村收、片处理”,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实现猪粪尿资源化利用。
在中低密度养殖区,该市推广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养殖场建雨污、干湿“两分离”设施,配套干粪堆积池、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小规模户和农村散养户建“栅格式”沉淀池,对污水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沟渠、管网或槽罐车运输就近或异地配套土地进行消纳。通过不断实践,近年来,该市形成了“畜禽-农家肥-作物”、“畜禽-沼气(沼液)-水产”、“畜禽-蚯蚓-作物”等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为有效解决干粪、沼液、沼渣等处理难的问题,该市陆续组建了专业后续服务队伍157支。
同时,该市积极引进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技术,2007年在桐乡开始试点,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和摸索,如今该市已有200多家养殖场采用了该模式。
江南水乡 再见碧水
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嘉兴市的畜禽养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排泄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大减轻,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两年多来,该市共拆停关转生猪、奶牛养殖场(户)1731家,生猪存栏量较2007年下降了9.94%,提前实现了养殖控量的目标;通过采取“两分离、三配套”等治理模式,全面完成了5208家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超出原定计划462家。该市各县(市、区)还在完成市级以上治理任务的同时,自我加压,完成了16419户养殖户的治理。
2008年以来,该市共投入建设资金2700多万元,新建畜粪收集处理中心27个,全市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达到66个,干粪收集范围覆盖到全部重点养殖镇、村,排泄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今年上半年达到96.25%。
畜禽排泄物得到了有效治理和利用,加上该市加大了对河道的清淤和保洁,如今该市的河道水质与两年多前已有了明显改善。去年,该市地表水劣Ⅴ类比例同比下降了20.7个百分点,2010年一季度Ⅲ类比例上升4.69%,劣Ⅴ类比例再下降1.57%,一些河道开始再现江南水乡碧水蓝天的动人景象。
更重要的是,通过排泄物治理,该市的畜禽养殖业开始走上规模化、生态化之路,全市规模化养殖水平从2007年的65.24%提高到去年年底的76.07%,“蚯蚓-猪粪-有机肥-农田”、“猪粪-蝇蛆-家禽-果园”、“猪-沼液-草-猪”、“猪-沼液-蔬菜(果园)”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断涌现,引领着该市畜禽养殖业走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