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朱建良 李光明
  生态村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村级行政区域。2008年,奉化滕头村、台州方林村被国家环保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称号,今年3月,湖州高峰村和高家堂村、杭州小古城村和建一村、宁波湾底村、台州松建村、温州埭头村7个村又被授予国家级生态村称号。至今,我省已有国家级生态村9个,在全国保持领先。
  国家级生态村建设带给我们不少启示。
  启示一:以民为本的建设理念是生态村建设的前提。在国家级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健全农民保障制度等作为最终目标。如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人民第一,创业万岁”,切实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放在首位,在文化、经济、环保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同样,杭州市萧山区建一村党支部书记也提到,该村从先前村年总收入不足5万元到现在超两个亿,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6万元,是他们村始终坚持为民办实事的结果。
  启示二:农村经济发展是生态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情况决定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成功与否,这体现在环保部出台的《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中:我国东部农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少于8000元,中部农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少于6000元,西部农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少于4000元。我省几个国家级生态村都因地制宜地利用所在村的各种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如台州松建村通过建设规模化的农业示范区来提高村民收入。
  启示三:村容村貌治理是生态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村建设主要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生态产业建设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园区等内容,是生态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对于生态村建设而言,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更是村民应积极参与的一项内容。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世界观教育和生态行为规范,指用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生态伦理及生态意识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对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按照生态行为的原则进行规范,培养节约用水、用电,珍惜易耗品的生活习惯,倡导使用绿色环保产品、杜绝浪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农村生活环境建设,是指对固、液体废弃物实行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用生物塘、沼气污水净化池等处理生活污水,建设生态厕所及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等。
  从我省已创建的几个国家级生态村看,这些村都花大力气整治农村生活环境,特别是各村相继与村民制订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并订立奖惩制度,对垃圾进行定点定时收集及无公害处理。更有甚者还专门聘请知名学者,设计农村生态环境规划。
  启示四:优秀的村级班子是生态村建设的支柱力量。在宁波湾底村调研时我们发现,村民对村“两委”、村支书评价更高,他们称赞是吴书记30多年的不懈努力让他们走上了生活富裕的道路。湖州高家堂村的党员队伍和村民代表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优秀的村领导班子是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支柱力量,他们的理念、学识、魄力都是影响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