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酷暑难当,但走进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一座座菇房里却是一派春意。设施化标准菇房、智能化温控菇房、生物实验室等一批现代化农业设施和技术,催生了被称为常山“吉祥三宝”的优质秀珍菇、金针菇、海鲜菇。
设施栽培,秀珍菇更加饱满
近日,笔者来到园区内的绿尔康食品有限公司菇房里,员工们忙着将采下来的鲜菇装箱,准备销往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去年这个时候,菌包差不多都烂光了,今年菌包还是很结实”,绿尔康老总朱志土喜滋滋地比划着,“今年种的40万袋秀珍菇,现在已经卖了70多万元了,到采收全部结束,1袋净赚1元应该是稳稳的。”
国荣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国荣告诉笔者,他今年种的秀珍菇,到目前为止,平均每袋的产量达到了258克,每袋的产值达到了2.27元。“我只种了11万袋秀珍菇,赚得不算多。另一家绿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了45万袋,估计能赚50多万元。”
据常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兴良介绍,今年秀珍菇效益这么好,靠的是新品种、新技术。去年开始,县食用菌研究所选育成功并推广应用了“青秀2号”新品种,该品种在抗逆性、产量、品质上都有明显提高。他们还全面推广菌包倒置浸泡补水方法,不仅有效补充水分和营养,而且减少烂袋,延长出菇批次,产量也增加了15%。同时,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采取分期管理,在反季节栽培中采取催蕾、护蕾、降温、补水等关键控制措施,优化了秀珍菇设施化栽培技术。“这已是第6茬菇了,秀珍菇还是很粗壮、饱满。”徐国荣介绍,接下来还可采收2—3批。最近鲜秀珍菇价格一路飙升,1公斤卖到12元,他种的11万袋秀珍菇至少可赚15万元。
智能温控,金针菇品质更优
近几年,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开展了金针菇的规模化、工厂化栽培。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模拟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方式,建立高温冷库,开展金针菇的周年生产。常山县食用菌研究所根据当地实际,也积极探索了一套简单实用,而且具有投资省、效益高、操作简便的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袋栽技术,并在园区推广应用。
产金针菇300万袋的金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了金针菇再生法技术,从装袋到灭菌均采用机械化操作,在出菇管理过程采用智能化控制,实现了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据技术人员介绍,金针菇再生法是采用袋式层架栽培,经催蕾、抑制、再生出菇。目前,该合作社生产的金针菇平均单产已超过300克,单袋产值在3元以上,预计300万袋金针菇可盈利240万元,而且产品质量可以与日本、韩国产的鲜金针菇媲美。
技改创新,海鲜菇更加鲜美
2009年3月,原本从事机械行业的荣昇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才,投资1000多万元,在园区建起了年产400万袋金针菇、海鲜菇的现代化温控菇房。
“去年下半年在市场上看到海鲜菇十分抢手,每斤价格在七八块。”周国才被海鲜菇广阔的市场前景深深吸引,于是决定“赌一把”,将今年的生产计划全部调整为种海鲜菇。
那么品种与技术怎么办?县食用菌研究所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从上海、福建以及日本等地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择优推广。周国才也三番五次到福建顺昌的海鲜菇生产基地考察取经,与当地老板交朋友,引进品种进行批量生产。
刚产出的海鲜菇歪歪扭扭、参差不齐,有的还戴有“花菇帽”。周国才经常与农技人员一起“泡”菇房,细致观察,潜心研究。后来,他了解到,海鲜菇生长具有明显的向光性,需要充足的光照,同时对环境湿度和空气条件要求严格。通过分析,周国才发现光照不足、湿度偏少和通风不够是导致海鲜菇生长不良、品质不高的主要原因。公司立刻着手在每层床架中间加装LED荧光灯补充光源,用无纺布覆盖保湿和超声波雾化加湿,同时通过调节通排风时间及控制通风量等技术措施,促使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
目前,常山食用菌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以栽培、加工、市场为核心,以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建立“产业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的运作机制的新路子,并带动了大批专业户发展食用菌生产,迅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块状经济。 (黄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