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田野上,涌动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潮

  编者按:近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废弃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利用和监督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罚款、缴纳清理费用等处罚办法。借着《办法》即将出台的东风,我省不少地方纷纷创新思路,加快了控制和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步伐。
□本报记者 袁 卫 程益新 实习生 姚力丹
作肥料、当基质……
废弃物用处不少
  近日,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工作人员正忙着劝告农民不要焚烧农作物秸秆,并向农民推广秸秆切碎装置和秸秆沼气加工处理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秸秆焚烧一直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中的“老大难”问题,焚烧时产生的浓烟不仅污染环境,还会给飞机航行等带来安全隐患。《办法》将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人口集中地区等周边一定范围列为“禁焚区”。“这对我们推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很有帮助。”该区农业局农业科科长应金耀告诉记者,去年萧山区产生了约65万吨农作物秸秆,其中70%用于还田,10%作为燃料和饲料使用,但仍有一部分秸秆因来不及处理而被迫焚烧或弃置。“农民收割晚稻后,要抢农时播种小麦,由于时间紧,就造成了大量秸秆无法及时晒干、腐烂还田。”应金耀说,目前,萧山农业部门正在加快秸秆切碎装置的推广应用,并鼓励农民开展水稻机收—秸秆还田—小麦直播“一条龙”作业,做到水稻抢收、秸秆还田、小麦抢种同时推进。下一步,萧山区还将加大科研投入,利用复合菌添加技术加快秸秆发酵腐烂速度,同时开展秸秆沼气加工处理,利用秸秆发展生物质能源,让尽可能多的农作物秸秆得到资源化利用,确保“禁焚区”内不出现秸秆焚烧情况。
  而在“中国香菇之乡”庆元县,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开展废菌料加工成花卉苗木培养料的研究。“食用菌生产时留下的废弃物含有大量杂菌,如果不作无害化处理,对水源、土地都会带来极大危害。”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技术科科长吴通兴表示,目前,该县食用菌栽培废弃物主要被菇农当作香菇灭菌、烘干时的燃料,或是二次栽培香菇时再使用,但随着食用菌规模的不断增加,该县每年仍有20%左右的废弃菌渣得不到有效利用。“《办法》鼓励把食用菌生产中产生的菌糠、菌渣等废弃物作为栽培基质、肥料和燃料,并将给予资金扶持,这将给我们把菌渣进行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持。”吴通兴说,将食用菌栽培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是当地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项目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该项技术已进入了后期试验阶段。
制沼气、当燃料……
废弃物能量不小
“都知道沼气是个好东西,但家里没场地建沼气池,又没养猪,过去只能看别人家用沼气,现在好了,有了秸秆沼气集中供气,我也不用再眼馋了。”昨天在开化县华埠镇息村,村民陈火忠开心地告诉记者,这清洁便宜的沼气他已经用了5个月。
  陈火忠所说的秸秆沼气池,是由占地15平方米的运行管理房、厌氧池、储气柜和堆沤池组成的。“它可不同于普通的秸秆沼气池。”开化县能源办主任罗永成告诉记者,传统的秸秆制取沼气是将秸秆直接投入沼气池中,水解、产酸和产气同在一个池中完成,不仅秸秆分解慢,而且须定期对秸秆渣进行清理,操作较麻烦。“而新工艺是将秸秆水解酸化和产气分在两个不同的池内完成的,称为‘两相发酵’。”罗永成介绍,这“两相发酵”就是将秸秆粉碎后先放入堆沤池进行预发酵,然后将分解后的秸秆液放入厌氧池进行两次发酵产气,这既避免了沼渣定期更换的麻烦,也使沼气纯度更高,杂质更少,管理更加方便。
  这“两相发酵”真的有罗永成说得这么好吗?记者走进陈火忠家,女主人正在干净整洁的沼气灶前炒菜,计量表显示,他家5个月共用沼气73立方米。“我只要每年交2吨秸秆,就可以免费烧200立方米沼气,要是没有秸秆,按照每立方米1元收费,每天仅需0.5元。”说起秸秆沼气,陈火忠算过一笔账,200立方米沼气足够全家人烧一年,比使用液化气省600多元。
  陈火忠家共有3亩地,仅一季玉米就会产生2吨秸秆,以前都是随意扔在田边,现在抵了沼气费后还可以按照0.1元/公斤的价格卖给秸秆处理部门。
  记者了解到,开化现在已有10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点,年需秸秆800吨,今年当地还要再建8个供气点,使更多的村享受到秸秆沼气。
  罗永成说,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综合效益,但是购买秸秆和前期处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当地正在研究如何使有机垃圾等废弃物成为沼气发酵的主要原料,把过去的污染物都变成有用的宝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