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农作

高温天,微蓄微灌润泽山地蔬菜

  通讯员 胡美华
  7月下旬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不少地方出现较重的旱情,影响了蔬菜瓜果等农作物正常生产,尤其是不少山地蔬菜,干旱缺水已致其叶片卷曲,顶部萎焉,果实果荚无光泽,落花落荚落果严重,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发生植株萎蔫、凋萎死亡,提前落令。但在临安等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蔬菜绿油油,农民笑丰收,原来是微蓄微灌技术保护了这些蔬菜。
  山区菜地多数是靠天田,水利条件差,遇旱易灾,影响产量与效益。我省农业部门于2000年开始,在临安市山地蔬菜基地示范微蓄微灌技术,并逐渐建立起一批微蓄微灌技术应用示范点,以点带面加快推广应用。最近几年,通过蔬菜产业提升等相关项目的建设,全省微蓄微灌技术应用水平再上新台阶,浦江、磐安、遂昌、景宁、龙泉、庆元、江山、文成、泰顺等省内主要山地蔬菜县都建成一个以上高标准的山地蔬菜微蓄微灌示范工程,2009年,全省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40万亩,简易型蓄水池、山塘等应用面积更大,有力确保了蔬菜生产抗高温干旱。
别处干旱“喊渴”,他们菜地“喝上甘泉”
  近日,笔者随全省农业标准化大讲堂《山地蔬菜微蓄微灌标准化技术》摄制组来到桃花溪山地蔬菜基地。该基地海拔500米以上,面积近千亩。站在山岭顶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成片绿油油的蔬菜,小尖椒、茄子、四季豆等山地蔬菜应有尽有,长势良好,菜农们正忙着采摘自家种植的蔬菜。基地通过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兴建了一批蓄水池,通过微蓄微灌设施的配套,为山地蔬菜的优质高产高效打下了基础。这几天,不少地方的蔬菜瓜果经受着干旱的煎熬,而这里的菜农只要一拧开滴灌阀门,他们种植的蔬菜就能源源不断地“喝上甘泉”,照样蓬勃生长。“由于灌不上水,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部分靠天田只能种些番薯杂粮,经济效益低。2008年,通过省蔬菜产业提升等相关项目的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地的生产能力一下子就上去了,承包户们当年种植山地蔬菜当年就产生效益”。该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郑瑞云介绍说。为此,该基地今年被遴选为全省农业标准化大讲堂《山地蔬菜微蓄微灌标准化技术》外景的主要拍摄地,还引来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纷纷前来现场拍摄采风,8月16日这里还举办了首届“桃花溪高山蔬菜采摘节”。
这项技术,花钱不多效果好
  临安市高虹镇木公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地蔬菜专业村,说起微蓄微灌的好处,这里的菜农这样评价它:省工节本、灌溉效果好,增产增效。
  1996年,该村通过筹集资金,开始了山地蔬菜微蓄微灌的应用实践。用上微蓄微灌技术后,旱地变成了宝地。菜农们还发现,蔬菜产量和品质比原先都有提高,种出的四季豆豆荚特别光滑饱满、条直均匀、品质鲜嫩,商品性佳。该村农户杜方权索性将番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0.9亩扩大到现在的6亩。由于他的山地番茄果形整齐、着色均匀有光泽,价钱也卖得不错,一年光种菜收入就有7万元。到目前为止,木公山村已建成山地蔬菜示范基地1000余亩,年产蔬菜2500吨,产值500余万元,这些优质蔬菜畅销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
  杜方权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只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次能灌溉50亩菜地,投资成本按五年折旧计算,每年每亩投入成本约为200元,但可节约生产用工约25个、灌溉用水100立方米,合计每亩次可增收节支5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2.5以上。现在,灌溉技术已被当地蔬菜种植户广泛应用。
利用微蓄微灌,发展低碳节水农业
  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小井村,是一个位于海拨800多米的山区番茄种植专业村,由于番茄需水量大且主要生产季节正值夏秋高温时期,种植番茄要“靠天吃饭”,一遇旱季,菜农们只能靠肩挑手提取水浇灌番茄,费事费力。2009年依托“莲都区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在国家财政拨款和蔬菜合作社社员自筹出工下,建成230亩的生态高效山地番茄生产示范基地,建造了5个蓄水池,铺设了1.5万米输水管网和15万米田间地面滴灌带,推广应用微蓄微灌高效节水技术。菜农们在生产中发现,微蓄微灌技术应用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墒情,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增强抗性,降低发病率,番茄果形整齐,着色均匀有光泽,品质明显提高,亩产量比上年同期提高15%以上,预计平均亩产量可达6000公斤以上,亩产值超万元。同时,微蓄微灌的水资源利用率在90%以上,且能肥水同施,养分流失少,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每亩番茄年增收节支可达2000元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