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但鲜为人知的是,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
对于他来说,知识没有改变生活艰难的命运:重新回到了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管理员;微薄的工资让他没法大胆买一件新衣服;在那里扫地数年的妻子依旧数落他的无用……
三次高考皆铩羽而归
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现实版。他们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3度参加高考,平时成绩优秀并被老师看好的他却接连失利。
22岁的他,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回家种地卖菜,兼干汝州火车站的临时工。其间,他开始自考大专。
1995年春节,27岁的他希望卧床不起的父亲临终前能看到他成家。于是,他正月十六与亲戚介绍的一个女孩见面。一个月后两人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
之后7年,他干过清洁工、搬运工、建筑工、保险推销员等,无一长久。
打工考研成功被追捧
2002年夏天,他的初中同学董遂强回乡探亲。滕振国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钱。
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主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其间,他把妻子冯俊梅接到学校,公司安排她做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
与滕振国熟悉的艺术系老师吴锦川鼓励他继续学习,他很快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文秘自考本科。后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他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
2005年,他参加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但未能如愿以偿。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于第二年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38岁的他从一个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很快成为“名人”。江苏技术师院党委宣传部为他开了座谈会,后勤公司领导专门开欢送会送他到火车站。在故乡平顶山,他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一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报告。滕振国当时觉得自己确实值得汝州人骄傲,数年没有联系的朋友现在都主动跟他联系起来。“说起这些,感觉自己像范进中举了。”滕振国说。
农民工硕士就业难
2009年春节前,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41岁的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
滕振国厚着脸皮找到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李书记告诉他,现在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招录计划,一招录就可以报。不过,后来,李书记又说,他的年龄偏大,如果到时候有招录计划,经领导班子研究不让报名,还是没有办法。
这使滕振国意识到此路不通,便开始自行找单位。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郑州和洛阳的几所学校,回复基本上都一致:“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
滕振国说:“我报考公务员,人家不让报名。我在网上查了各省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条件,基本上都是35岁或者30岁以下。”
他也曾经想去企业。他托关系找到位于汝州的天瑞集团,没去成。应聘神火集团,人家也嫌他年龄大……投出去的许多简历都是石沉大海。
重新当起管理员
滕振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院进行了联系。
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他的劳动关系和原来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
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见到滕振国时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在农田干活的情景何其相似。”滕振国说,“我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做我的第二故乡,压根没想到会再回来。”
这一年里,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管图书馆的中央空调、报告厅和监控室,保证这些地方正常运行。
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他曾经做过的教学楼管理员工资已经涨到1400元。
从考研到研究生毕业,他在重庆上学,妻子在江苏技术师院当清洁工,80多岁的母亲看管孙子在老家上学,一家四口三地分居。
滕振国心里最不舒服的是,15岁的儿子马上升初三,但是,在老家没有人管,迷上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出去打工的兴趣似乎比上学更大一些。
滕振国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堵得慌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中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
他的老婆埋怨他,读了研究生也不过如此。面对老婆的埋怨,滕振国无言以对。
(摘自《东方今报》夏继锋/文 201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