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葛勇进通讯员赵小兰
天气、气候、气候变化、气象灾害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应对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应对资源短缺中的基础性科技支撑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气象局局长黎健。
记者:黎局长您好,请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气象部门将有何作为?
黎健:浙江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省份之一。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就要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应对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应对资源短缺的基础性科技支撑作用。
记者:我省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如何发挥气象在生态安全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黎健:我省有台风暴雨雷电频发之灾,有高温缺水干旱重发之害,有山洪地质灾害易发之忧,也有大风大雾冷害常发之患。据统计,我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占自然灾害损失的90%以上,每年损失约占全省GDP的1-2%左右。发挥气象在保障生态安全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必须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树立“减灾就是增效、防灾就是维稳”的理念,加快建立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有机统一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
记者:我省地处东部沿海,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气象工作如何在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
黎健:全球变暖已是客观事实,要发挥气象工作在优化生态环境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就必须不断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要树立“应对气候变化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不断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应对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大气成分的监测服务系统建设,还要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和农业、交通、建筑等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应对的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能力。
记者: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气象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能源资源节约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黎健: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气象也是资源”的理念,不断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要加快制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风能、太阳能等观测网,推进气候资源详查,逐步增加风能、太阳能在浙江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要深入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光、温、水资源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依据。积极开展水资源蓄集型人工增雨作业,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森林浙江、保护与开发水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记者:气象与人们生活、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为我省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气象保障?
黎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也越来越高,生态经济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不断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发挥气象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趋利避害作用。必须始终树立“气象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把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不断增强气象服务生态经济的科学性、及时性、实效性。要面向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部门合作,着力构建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电力、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