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将合作社建成全市农机服务项目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最近,诸暨市恒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黄燕银如是说。
跨区作业 赚取第一桶金
1998年,在暨阳街道侣东村进行的一次水稻收割机械化现场会上,当时年仅24岁的黄燕银发现一亩水稻田机械收割只需二三十分钟时间,在惊叹机械化高效率之余,也察觉到了一丝商机。她敢为人先,买进一台“永保”收割机,成为该市较早开展机收的农机手。“双抢”季节,黄燕银就组织农机手参加浙江、江苏两省组队的跨区作业队,远赴四川、湖南、海南等地开展机收服务。跨区作业外出时间需两三个月,往往是有一顿没一顿,风餐露宿一路颠簸,辛苦程度难以想象。当然付出是值得的,一个农忙下来可赚10来万元,这成为黄燕银农机事业中赚到的第一桶金。
二次创业 创办农机合作社
2005年7月,黄燕银成立了恒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候鸟不再迁徙,开始定居家乡进行第二次创业。
农机设备在全国的普及,加上来去路途开支的不断上升,跨区作业利润空间已经不大。而随着扶持政策的不断增强,脑子活络的黄燕银借着政策春风,创办起了合作社,带领社员走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专业服务产业化的道路。
通过5年的建设,合作社现有社员50人,拥有耕作机械9台,水稻插秧机18台,育秧流水线2条,育秧硬盘7万只,联合收割机14台等设备,目前合作社已拥有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各1个,总资产超过400万元。
形式多样 服务面积5万亩
合作社新建时,主营仍然是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收割水稻,不少散户体会到了农机省时省力的好处,纷纷要求合作社提供耕田、育秧、插秧等农机服务,这让合作社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育秧环节技术要求高,一般农户难以达到标准,尤其是今年3月,阴雨不断,气温忽高忽低,早稻秧苗出苗率低、生长慢。而合作社的水稻规范化育秧流水线播种作业,基本无烂秧,出苗率极高,实现一季育秧1000亩以上。不仅满足了社员和签订合同散户的秧苗需求,合作社还将多余的秧苗免费赠送给育秧失败的困难农户解决燃眉之急。
诸暨市“双抢”容易遇到阴雨天气甚至台风,易造成稻谷大量发芽霉变。合作社在原有1台烘干机的基础上新增了2台,日烘干能力达到25万公斤,1000亩早稻湿谷,3天即可完成烘干。
目前,合作社已实现粮食生产代耕、代育秧、代机插、代管、代收、代烘干等全程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区域辐射到周边10个镇(乡、街道),年农机服务面积在5万亩以上。
(雅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