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摄影报道
时值盛夏,当多数人在想尽法子消暑纳凉的时候,
有这样一群人却迎“热”而上,活跃在田间收割早稻。
李斌,余姚市阳明街道旗山村农机手,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7月29日,记者跟随他参加了一个上午的早稻收割作业,亲身感受了农机手冒酷暑、战高温,抢收抢种的紧张和辛苦。
7月29日早上7点,记者如约来到李斌家,李斌正在对收到机进行检修保养。“5点钟我就起来了,车子昨天收割时有点异响,得检查一下,上上油,免得收割时‘罢工’。”李斌一边给部件添加润滑油,一边跟记者打招呼。
这是一个大晴天,尽管还是早上,太阳已经升得很高。记者问啥时出发,李斌说得等太阳把稻谷晒得干一点才能下田收割。
原来,昨晚下了一场雨,稻田湿度很大,叶子上全是水珠。“这样收割机吐出来的稻谷碎叶比较多,农户比较难处理。晒得干一点,吐出来的稻谷就清爽很多,农户也喜欢。”李斌这样解释要等太阳“大”点才出门的理由。
9点,水稻终于干得差不多了。发动机器,出发!
第一块要去作业的田块,是村里种粮大户应钜怀老人的承包田,连片10多亩。经过简单准备,9点25分,作业正式开始。
收割机轰鸣着,一排排水稻“吃”进去,金灿灿的稻谷和切碎的稻秆分别“吐”出来,李斌熟练地操作着“车子”。此时,太阳已照得四周明晃晃,用草帽扇扇,空气跟凝固似的,就算勉强来点风,还是热的。站在轰鸣的收割机上的李斌,头顶直射的阳光,脚下是收割机发动机冒出的热,上烤下烘,热的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有大草帽遮着,不一会李斌的脸就被晒得又红又黑,细密的汗珠沿着下巴直往下掉,厚厚的工作服上,汗湿的痕迹清晰可见。
收割作业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其间除了换一下装稻谷的蛇皮袋,几乎没有休息过。李斌一边忙着,一边还不忘关心下记者,叫记者到阴凉的地方歇着。
下午1点,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但李斌说要开工去了。“从这几天的天气来看,说不定等下又要下雨了,下雨就割不来了。”说话间,他已拿起草帽、背上水壶,向下一个田块出发。
这样的日子,他至少还要再过上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