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吸收二氧化碳,多数人可能立刻会想到森林,但鲜有人知海洋也能吸收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可溶的。研究证明,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聚集地。人类活动每年总计排放的55亿吨二氧化碳,其中有20-35%被海洋吸收,最多能达到20亿吨,而陆地只吸收了13%,为7亿吨,其余就留存于大气中。
如今,人们已愈来愈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我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海洋正日益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日前,省海洋与渔业局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充分发挥海洋碳汇的作用,探索出一条统筹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的发展途径。
发展碳汇渔业,实现一举多得
海洋贝藻养殖等渔业生产活动能促进水体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具有典型的碳汇功能。目前,我省的贝藻养殖主要集中在象山、宁海、三门、苍南、嵊泗等县,2009年,全省贝藻养殖面积约5.6万公顷,产量73万吨。
发展以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不仅对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还能扩大生产空间,增加渔农民收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我省应大力支持建设贝藻养殖、增殖区,探索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海洋清洁生产。
滨海湿地修复,经济、生态统筹发展
滨海湿地包括河口三角洲、滩涂、沼泽、红树林等,是地球上具有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形成了较高的固碳能力,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全球滨海湿地大约为23.5万平方公里,而其每年的固碳量达到4.5亿吨。
我省滨海湿地资源丰富,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业内人士表示,在关注湿地经济价值的同时,我省还应关注其生态价值,统筹规划资源,系统开发潜能,应在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中,规划布局具有滨海湿地功能的生态缓冲区块,并分类开展治理和修复。对污染严重的湿地,采取措施重点清理整治;对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有目标、有重点地抢救性建设一批湿地保护区;对工业集聚区周边的湿地(滩涂),开展滨海湿地固碳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特种种植业,增加盐碱地固碳和低碳产业的功效。
建设海洋牧场,修复海洋生态
海洋牧场建设是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礁体(包括藻礁、鱼礁等),开展大型藻场修复和贝类增养殖,人工投放鱼、虾等特色品种,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形成海上大型人工渔场。建设海洋牧场,可通过海中“植树种草”和增殖放流,形成规模化的“海底森林”,增加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具有涵养资源、修复生态、提高海洋固碳能力、增加海产品产量以及帮助渔民增收等多重功效。
近年来,我省加强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陆续建立了15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殖放流区,每年增殖放流鱼、虾、贝等苗种3亿尾(只),增殖放流回捕率在10%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8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加强碳汇研究,建立科学体系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碳汇渔业、海底森林修复、滨海湿地整治等技术的研究,并力求尽快建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
延伸阅读
什么是碳汇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引出了一个热议名词——“碳汇”。根据政府间气侯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解释:“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
什么是海洋碳汇
海洋的固碳机理决定于气体分压规律,当
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表层海水时,借助波浪搅动作用,二氧化碳从大气进入海水,并以碳酸盐形式存储,形成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物理泵,即:二氧化碳从大气——海水表面——深海的水动力输送过程;二是生物泵,即: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成有机碳,并通过食物链能量传递,一部分海洋生物被人类收获利用而实现“碳转移”;另一部分则随着生物代谢和死亡,形成颗粒碳沉积于海底。
生物泵是海洋碳汇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
地球上约55%的生物碳是由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
植物(红树林)和鱼类等海洋生物捕获的。海洋植物具有
极强的碳捕获能力,虽然它们的总量只有陆生植
物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循环量)却
与陆生植物相当。
贝藻类的碳汇功效
贝藻类在海洋碳汇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地球上的光合作用90%是海洋藻类完成的,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实现其碳汇功能。研究表明:每生产1吨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干重),固碳量达到0.3吨,折合二氧化碳当量为1.1吨,海藻养殖水域单位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草原的10倍和20倍。
据研究,1999年—2008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平均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二氧化碳约440万吨,10年合计移出4415万吨二氧化碳。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
量,10年间,贝藻养殖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
相当于造林500万公顷,直接节省造林成本近
400亿元。
本版稿件由海洋与渔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