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我省加快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通讯员 谢雷宁 卢艳
  编者按: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丰富的海洋资源已成为浙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空间依托。我省要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海洋蓝色生态屏障,促进海洋经济的科学、和谐、率先发展。那到底什么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我省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如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又是哪些?近日,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问:什么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等理念和活动方式,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要根据海洋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海洋经济产业;
  二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要通过海洋环境整治、海洋生态保护及修复等措施,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是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文化。要通过海洋科普文化宣传,强化公众对海洋自然规律、资源禀赋、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的认识,自觉关爱海洋、保护海洋、善待海洋。
  问:海洋生态文明的意义是什么?
  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概括起来说就是以“人海和谐”的理念,来规范人的意识、行为和道德,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省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各类开发活动的加剧,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此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遭遇到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因此,有必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更重要的是还要打造“碧海蓝天”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同时,海洋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方式,也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问:目前我省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是怎样的?
  答:目前我省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比较大,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来自陆域的排放。
  除长江、钱塘江等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入海外,沿海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十一五”期间,我省启动实施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等工程,近几年我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6年以来,海水中氮和磷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程度有所缓和,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至2009年,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比例下降为57%,相比“十五”期间已有明显好转。
  问:面对这样的环境压力,我省海洋管理部门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具体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我们实施了碧海生态行动计划,坚持陆海统筹治理、监测监管同步、保护修复并举的原则,加大海域、海岛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一是强化规划调控,以资源环境容量调控不同区域开发强度,严格查处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完善监测监管,建设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重点监控海洋采砂、倾废、修造船和围填海等涉海项目,开展“海盾”、“碧海”等专项联合执法行动;三是开展人工鱼礁与海洋牧场建设、滨海湿地与海岛生态修复等试点,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休渔期、禁渔区管理,维护海洋与渔业生态安全;四是加强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启动省、市、县三级海洋灾害预警报和应急响应处置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健全海洋信息的媒体发布机制。
  问:我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重点有哪些内容?
  答:根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我省海洋工作实际情况,我们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集约用海、科技兴海、生态治海、依法管海、全民护海”的要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构筑蓝色生态屏障;完善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科学生态用海;加强海洋科普文化宣传,提高公众海洋生态意识,全面推进我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省海洋与渔业局将全力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海洋科普宣传五大重点工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