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农作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

——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纪实

  编者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稳定和提升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
径。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我省各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初显成效。截至2009年底,宁波市已圆满完成2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任务。今年该市计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40个,面积33万亩,并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目标。本报特选登宁波市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供各地借鉴学习。
  马上就要进入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可慈溪市桥头镇的粮农们却显得特别从容,因为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田里的主要道路都得到了硬化,且宽度在3米以上,使大型农机具出入自由,方便了机收机插。其实,在宁波市的粮食生产区这样的设施比比皆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底,宁波市圆满完成了52个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农田成方、道路平直、水渠到位、河道通畅,这些硬件建设,不但增强了粮田的抗旱防涝能力,而且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面积和作业效率。据统计,2009年,宁波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16个中心示范方6372亩粮田,平均年亩产1035公斤,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亩效益1000元的“双千”目标。同时,由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稻田的季节性抛荒。
加强领导,发挥组织作用
  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抓粮食生产的思路创新。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有关领导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强调抓好功能区建设,并多次到鄞州、余姚、奉化、宁海等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市农业局于3月4日在鄞州区召开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对功能区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市县两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宏观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市政府今年将对各地的功能区建设进行评比,对领导重视、工作扎实、措施有力、进度快、质量好的县(市、区)和乡镇进行表彰。
及早行动,确保建设进度
  2009年11月,宁波开始组织各地申报2010年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2010年1月,市里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度宁波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任务的通知》,正式确定了建设项目任务,并要求连作稻区在3月底前、单季稻区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土建任务。同时,市里拨付了80%的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457.7万元。鄞州区在今年的建设中着重突出一个“早”字,通过早谋划、早落实、早建设,实现了早完工,目前10个市级功能区全部通过区级验收,正等待市级抽检复验。
规范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实事工程,民生工程。宁波市十分重视对工程的监督和管理。今年,宁波市进一步加大了监督和管理力度,从抓好两个规范着手,确保建设质量。一是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在年初下达建设任务的时候,强调各地要严格按照《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做到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同时明确,如果发现资金管理有问题,将不予通过考核验收。二是规范建设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求每个功能区的建设都严格按照绘制图纸、规划设计、资金预算、招投标、财务审计、竣工验收等程序进行,力求程序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县、乡三级的工作联系,努力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困难及时解决,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工程进度实时通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并作书面通报,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围绕“双千”,搞好高产示范
  粮食高产创建既是功能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今年,宁波市确定了2万亩的“双千”工程考核任务,同时继续开展粮食高产示范和竞赛活动,对实现“双千”目标并通过验收的中心示范方给予每方5万元的奖励。此项活动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目前,全市共有29个示范方1.38万亩面积申报了“双千”示范活动。从完成参赛的小麦示范方验收结果看,12个示范方平均亩产321公斤,明显高于全市平均亩产244公斤,示范效果十分显著。
创新科技,强化技术支撑
  为实现功能区粮食生产的“双千”目标,宁波市在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地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发挥科技团队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去年成立的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团队集合了全市的粮食生产技术精英,掌握着大量的先进适用技术,承担着多个科研项目,是该市粮食生产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今年市财政继续在科技经费中安排200万元专款,用于开展科技攻关。二是制订和完善适合功能区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规程。各地以市农业局《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种植模式及技术》为参考,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使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三是加强培训与指导。通过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田间与课堂相结合、专业人员上课与大户经验交流相结合、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相结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种粮水平。功能区内现已举办培训班150期,培训人数超过10000人。
积极引导,加快服务组织建设
  为促进功能区内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宁波市在今年的功能区建设中继续寻求对策。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倾斜,并加大对乡镇、村级服务组织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先进单位的以奖代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功能区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一是对功能区服务面积达到2000亩(复种面积3200亩),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务组织每家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服务面积每递增1000亩(复种面积递增1600亩),一次性补助标准递增1万元。二是对功能区内服务组织实行全程托管式经营服务并按指导价标准收费的给予一定补贴。另外,有关部门还加强了对服务组织的工作指导,帮助服务组织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功能区内服务工作全覆盖。今年以来,功能区内新成立服务组织21家,新增服务面积近5万亩。 (宁 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