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昌,包根基是名人,乡里乡亲的都叫他“老包”。
老包今年66岁,是遂昌县三仁乡十三都村农民。去年4月,老包在遂昌县首届竹(笋)王大奖赛中,获笋王二等奖。今年5月,在省农业吉尼斯竹(笋)王擂台赛上,又获得笋王一等奖。林权抵押贷款的资金支持,加上毛竹高效经营技术支撑,让老包成为科技致富的明星。
包根基一家五口,1983年第一次落实林业生产承包制时,他家分得竹山10亩、杉木林20亩。老包刚分得那些山林的时候,老担心这山林承包政策会变,说不定哪天山林又被收回去了,所以既不敢投入,也不怎么敢去经营管理,想的总是怎么把山上的林木毛竹变成现钱装进自己的口袋。2006年3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春风吹到到十三都,山林承包期延长到50年。当年8月,老包就拿到了盖着县政府大印的林权证。“山权定、树根定、人心定。”拿到林权证的老包揣摩着怎么把家里的这些山林变成“金山银山”。时值遂昌县推广竹业高效栽培经营技术,老包和家人商量了好几天,决定从见效快、效益好、自己又有点种植经验的竹林下手。他先对10亩竹山进行低改,再把2002年从邻村际上村招标承包经营的70亩荒废茶山种上毛竹,最后将20亩杉木商品林逐步改造成竹山。
老包打定了主意,可启动资金却难住了老包。正在左右为难时,乡林业站干部告诉他一个好消息,用林权证可到信用社抵押贷款。2008年7月,老包从三仁乡信用社贷出第一笔林权小额循环贷款4.9万元,他把这笔钱投到了70亩茶山改造上,雇工复垦花费了3万元,1.9万元用于施肥。县竹产办和乡政府联系了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金爱武,金教授不辞辛苦现场为老包指导技术。经过精心培育,这片山场从2003年初每亩不到30余株立竹量,发展到现在的每亩90株以上。去年是竹山改造头一年,毛竹鞭笋、冬笋、春笋为老包带来3.5万元的收入。今年竹山是小年,春笋、毛竹采伐收入已有2.5万元。老包不仅还上了先期贷款,又贷到一笔竹山经营资金。
几年来,老包积累了一整套适合三仁乡土壤地质的毛竹栽培高效经营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竹林高效经营能手。他生产“笋王”的七星岗山场,每亩平均笋竹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在老包的带动下,十三都村先后有24位竹农利用林权证抵押贷款141.8万元,竹产业已成为十三都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毛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