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输血”和“造血”并举

东阳近三千残疾人走上致富路

  本报讯(通讯员 楼天茂 葛志芳)“尽管今年生猪养殖效益不是很好,但靠着8亩塘藕和10多亩玉米,估计今年收入不会少于16万元。”近日,东阳市巍山镇巍山一村55岁的残疾人赵华生向笔者讲起他的“致富经”:1997年,赵华生靠东阳市残联的2000元残疾人小额低息贷款起家,办起养猪场。“前些年生猪销售好的时候,我每年养1000多头猪,年收入有近50万元。”说起养猪,赵华生一脸兴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阳已有七成以上残疾人像赵华生一样走上致富路。东阳有4000多户残疾户,为帮助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早日脱贫,该市坚持“两条腿”走路:对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落实基本生活补助、养老保险等,不断给他们“输血”;对在劳动年龄段、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给他们送技术、送岗位,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
  为有效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该市每年推行“千名残疾人素质培训工程”,先后举办了残疾人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水果种植、畜牧饲养、来料加工、现代管理等多种培训班。同时,选送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残疾人参加盲人按摩、电脑知识等培训。不久前,该市还组织了33家企业设点招聘,共提供统计、销售、财会、仓管等240多个就业岗位,当场与110多名残疾人达成就业意向。不少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选择自主创业。南马镇残疾人陈金成通过养殖技术培训,创建了龙虾养殖基地;歌山镇上周村楼国荣创建了黄花梨基地,被授予省“残疾人种养能手”称号。
  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南马镇葛章友的“水口渔庄”农家乐,至今已先后安排了16名残疾人就业。“现在我每月有1500元工资,到年底还有上万元奖金。”在渔庄就业的残疾人葛章弟说。与此同时,葛章友还充分发挥渔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发动周边残疾人养鸡、养鸭、种菜,并与他们签约,全部按协议价收购。农庄去年支付给签约的75户残疾人家庭30多万元,帮助残疾人家庭户均增收3000多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