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昔日“第一粮仓” 走向转型升级

——关注秀洲农业经济发展(下)

  •   嘉兴市秀洲区地处长三角经济
      圈核心位置,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产业十分发达,去年实现生产总值160.3亿元,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县、浙江省教育强区……头顶着众多耀眼的光环,但你或许不知道的是,秀洲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如再把历史往前翻的话,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秀洲区,曾经是浙江“第一粮仓”,创造过连续13年全省“售粮冠军”的纪录,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同样曾经给嘉禾大地带来过无数的荣耀。时代在进步,定位在转变,但不变的是秀洲人对粮食生产一如既往的热情,他们种粮的水平、方式、效益,以及推动粮油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和成效,依然值得瞩目。
    粮食亩产量冠全省
      秀洲区耕地面积44.15万亩,其中,水田36.31万亩,已建成标准农田近26万亩。近年来,通过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型粮油生产技术、粮油机械化技术等措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9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43.8万亩,粮食总产量20.16万吨,比上年增长5.05%,全区单季晚稻平均单产达到每亩568公斤,再创全省水稻单晚平均亩产历史新高,比该区前5年平均亩产549公斤又增加了19公斤。2007年以来,该区相继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等称号。
      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6万亩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4.5万亩以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为45万亩左右,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3万吨以上,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粮油机械化助转型
      秀洲区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速度在全省领先,目前,该区有各种机械机具20178台(套)。2004年至2009年,该区共发放农机购机补贴3000多万元,建立机插秧中心10家、农机具维修店50家,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8家、机械化高产示范方3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村12个、农机安全示范村43个,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4%,有力地推动了粮油产业的转型升级。
    粮食功能区势头好
      近年来,通过粮食高产创建这个抓手,该区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单产,稳总产,成效十分显著。
      2009年,该区共建立水稻综合高产技术示范方50个,培育综合高产示范户500户,建设省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方2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方1个,其中,该区高照街道高家桥村春粮优质高产示范方大麦平均单产达454.18公斤,最高田块达462.17公斤;水稻最高亩产达759公斤。
      根据省里统一部署,该区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今年起,该区通过多方落实建设资金、建设水稻机械化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粮食订单收购等措施,将集中力量规划建设20个连片千亩以上的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制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图和方案,确定功能区“四至”,做到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地上图”,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面积、内容和目标。今年,争取建成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2个。
      该区北部地势十分低洼,不适宜长年种植粮食,尤其是北部王江泾、油车港两个镇,农田常年积水,排涝成本高,种粮效益低下。如何变“水患”为“水利”?该区从调整生产方式入手,利用北部十万多亩“烂水田”,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在农田里种植水生蔬菜,在稻田里套养龙虾、泥鳅等,取得了一些成效,农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不仅解决了低洼区域的种粮难题,而且经济和生态效应十分明显。今后,该区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从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大力探索开发湿地种养结合产业,真正变“水患”为“水利”,实现农业产业有效转型,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粮油产业化亮点多
      推进粮油精品化是秀洲区近年来一直化大力气在做的事情,特别是从去年起,该区从引进、优化品种结构着手,积极创建精品粮油品牌,提升粮油产品品质和档次。
      去年,该区先后从有关科研育种单位引进优质粮油品种7个,开展示范和订单生产。同时,依托两家具有较大带动能力的粮油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富硒米”生产加工基地2个,总面积1000亩以上,年加工能力500吨。王江泾镇勤禾粮油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勤禾牌富硒大米,深受消费者青睐,售价达到5.6元/公斤。
      为改变传统的松散型的粮油生产、销售现状,提高粮油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该区大力推进农艺措施与农机技术有机结合和应用,依托农机大户和农机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积极开拓水稻生产农机服务市场,开展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农机服务,在省工省时、确保种粮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稻谷品质。
      近年来,该区先后发展粮食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其中,粮食生产加工类合作社10家,植保服务类合作社21家。该区新塍镇是粮食加工业起步最早的镇,目前全镇有一定规模的粮食加工营销企业4家,其中,加工能力和营销量较大的是金福米业公司,每年加工销售量在3万吨以上。全区全年加工、销售大米的总量达到10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0%。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开始从事稻米加工与销售,新塍镇洛西粮油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洛东”大米,王店镇五浪园水稻植保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丰禾”、“五浪园”大米,王江泾勤禾粮油合作社生产的“勤禾”大米,油车港栖真粮食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栖真”大米等,在本区域及周边地区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