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三衢大地上,活跃着300多家植保专业合作社

与病虫害的较量,他们胜得有办法

  •   本报特约记者 李啸 通讯员 徐南昌 童文彬
      眼下正值早稻生长关键期,可“坐拥”2605亩稻田的衢州市衢江区兴农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荣根,却悠闲地在家中看世界杯足球赛。夜幕降临,稻田里的四盏太阳能杀虫灯倏地亮起,幽蓝的灯光不停地将各种害虫诱而杀之。
      高荣根的安心得益于衢州市植保部门编织的一张绿色防控网。7月7日,在他负责管理的高家镇大田畈村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里,这位51岁的种粮大户自豪地告诉记者,依靠“绿色植保”理念的诱杀技术,尽管今年早稻只打了一次农药,但长势依旧喜人。
      初夏时节,稻田里绿浪起伏,不时有白鹭悠然穿梭其间,目之所及,俨然一幅动人的生态文明画卷。
      衢州市植保植检站站长郎国良表示,自2007年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以来,该市已陆续成立300多家植保专业合作社,去年落实水稻服务面积33万亩,居全省首位,今年预计突破40万亩,继续保持领航地位。
    生态衢州呼唤“绿色植保”
      熟悉农村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印象: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要配备一台农药喷雾器,乡间的田垄上,随处可见废弃的农药瓶,不时还能相闻因误食农药引发的惨痛悲剧。“过度依赖、盲目不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因为农药残留、水土污染等,造成面源污染,非常不利于衢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从事了35年植保工作的郎国良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相关调查显示,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多数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他们大多缺乏植保知识和病虫防治技术,也就是说,并不是没有先进技术和安全的农药,问题就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2007年,衢州市农业植保部门迅速吹响集结号,试点引导农民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并出台了统防统治服务收费最高限价标准。
      政策的鼓励,加上农民的渴望,自首家龙游县为农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短短几年间,三衢大地上涌现出300多支守望田野的植保劲旅,一道又一道农作物“绿色植保”防控体系正在构建起来,由此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更是令人振奋。
      衢州农业部门调查发现,对比农民自防区,去年该市统防统治区水稻平均每亩减少用药1.3次、降低用药成本15.13元、减少用工费12.1元、增产26.27公斤、增收节支82.2元,全年全市合计减少农药用量2.7万公斤,增效2788万元,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有力支持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企社协作全程化服务模式
      全国种粮大户、衢江区东山植保专业合作社社长杨红卫,现在再也不用担心遇上突如其来的水稻病虫了。
      如今,他每天都能通过农民信箱收到当地植保部门发来的免费病虫测报和防治信息,一旦合作社有需要,与之进行全程化服务对接的衢州市衢农农资有限公司就会派技术人员登门来访,送药送技术。
      这种把植保病虫情报+农资经营企业+植保合作社和农户有机结合起来的协作机制,正是衢州市植保站正大力探索的统防统治全程化服务模式。
      今年4月,16家衢州本地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带着28项统防统治农药配方和防治技术方案,参加了该市一场特殊的技术招投标会,参与评审的专家团不论配方的价格高低,只看重配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
      最终,4家企业的6项农药配方脱颖而出,进入统防统治全程服务的资质名单,并与全市16家植保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作对接,建立了约1.4万亩病虫专业化防治全程服务示范区。
      与此同时,该市植保部门还定期对全市300多家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讲授规范性合作社建设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选用重点推广的32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同时,为合作社搭建平台,实行团购团销,最大限度让利农户。
      衢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而以企社协作全程化服务模式为代表的植保社会化服务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提高技术到位率,使统防统治节本、增效、安全,持续的核心价值真正得以体现。据悉,今后衢州市植保站将继续创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逐步将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应用至柑橘、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努力实现农业生态文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