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
而在我省北部,就有这样一片秀美的土地——秀洲,他们在湿地里建设现代渔业,发展休闲观光;在平原上实施“林权到户”,打造“宜居秀洲”;他们把特色小水果作为潜力产业来抓,做成了大产业。他们化资源劣势为生态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农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16万亩湿地开启现代农﹙渔﹚业之路
秀洲北部有湿地区域面积16万亩,主要由池塘、低洼地、河道、稻田及少量农居点构成,湿地区域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两大块。
在种植业方面,多数农田以种一季水稻为主,而且排涝成本较高,效益十分低下;在水产养殖方面,湿地中有水产养殖面积8.2万亩,占秀洲区水产养殖面积的80%,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虾、蟹、甲鱼等为主。
2008年以来,秀洲区共投入鱼塘改造资金5000多万元,在湿地中建设了标准鱼塘近两万亩,为湿地水产养殖业的提升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水稻等粮食作物外,2009年,该区在湿地区域内试种了8000亩莲藕、茭白、南湖菱等水生蔬菜,建立了“鱼+鳅”、“鱼+藕”等多种种养结合示范面积20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与此同时,还引导、培育了莲藕加工生产企业1家,莲藕专业合作社1家,使湿地种植业步入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南湖菱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南湖菱提纯复壮、保鲜、水田种植等技术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为进一步发挥湿地的生态优势,提升湿地经济效益,今年年初,秀洲区委托省淡水研究所制定了北部湿地农业和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为该片区域发展湿地农业和现代渔业描绘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根据规划,秀洲区将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发展湿地农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开发,达到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和发展经济“三赢”的目标,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以水稻、水产为主转变为水稻、水生种植、现代渔业、休闲观光并举的格局。具体布局上,以王江泾、油车港两个镇和新塍镇局部为重点,构建“两区、两带”北部湿地农业及现代渔业总体格局。“两区”是指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区(面积11万亩)和现代渔业示范区(面积2.5万亩);“两带”是指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带(面积5000亩)和外荡洁水渔业带(面积2万亩)。
秀洲区农经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项目建设,到2015年,规划区内将实现年农业总产值10亿元,农民年增收入两亿元,基本建成全省较大的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区和省内一流的集“养殖、加工、市场交易、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区。
大手笔打造“生态宜居秀洲”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是秀洲人一直以来向往和追求的,也是秀洲区党委、政府近年来花大力气打造的生态宜居环境。
近五年来,秀洲区共投入绿化建设资金1.8亿元,新增绿化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村庄绿化率分别从原先的13.91%、35.6% 提 高 到18.1%、41.2%,城乡绿化呈现持续推进、快速发展的势头。
目前,该区已建成秀洲公园、春晓公园、运河文化公园等一批精品绿地,顺利完成了沿河、沿路等一批“金角银边”绿化工程,该区新塍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镇。该区还改造提
升了5条绿化通道和6个主要道口的绿化工程,初步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绿色通道,塑造了通道绿化新形象。
近五年来,该区新增沿海防护林1.5万亩、1183公里,建成农田林网示范区4个,形成了“路成网、田成方、渠相通、树成行、堤成圈”的沿海防护林网络;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绿色村庄和特色村庄,其中,省级村庄绿化示范镇两个、绿化示范村20个,省级兴林富民示范镇3个、兴林富民示范村9个、林业休闲观光园区3个,建成了以榉树、梅花、枇杷为主的特色村6个,创建省级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两家。
俗话说:“植树造林,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尤其是对地处平原地带的秀洲来说,农村绿化管护显得更为重要。以前,该区和很多平原地带一样,农村林网、林带时遭破坏,为解除这个“顽症”,有效保护林木,巩固绿化成果,该区创新地推行了“林权到户”平原绿化管护模式,通过实行农村林木资源保护“权、责、利”的统一,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确保林木“种得下、管得好、护得住、农户能致富”。目前,该区已在20个村推行了“林权到户”管护模式,这些村的绿化存活率均达到90%以上,比原先提高了10%以上。今年,该区将继续推行“林权到户”农村绿化管护模式,力争全区50%以上的村实行该模式,到2011年实现全覆盖。
把花卉苗木和小水果做成大产业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秀洲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该区的花卉苗木与小水果,这些兼具经济和生态功能的农业产业,就最先找到了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截至去年年底,该区共有林果总面积4.23万亩,年产值达到2.3亿元,其中,苗木种植面积1.67万亩,年产值1.05亿元;梨树种植面积1.26万亩,年产值3458万元;葡萄种植面积0.95万亩,年产值8012万元。
该区以新塍镇为核心的苗木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新塍镇是省级“十大花卉苗木强镇”,去年花卉苗木产业收入近6000万元。
在水果生产上,该区在因地制宜扩大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十分重视水果品种与品质的改良。国界桥牌蜜梨、南湖牌葡萄、南湖船牌葡萄等多个品牌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连续多年荣获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和省精品水果展示会金奖,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秀洲区充分挖掘地方水果品种潜力,把发展特色小水果作为林果产业新的增长点来抓,确定了颇有地方特色的槜李、油桃、白桃、红晶李、枇杷、冬枣、桑果、柿子等8个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制定计划,逐步推进,去年就新发展了油桃、白桃、桑果等种植面积10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该区计划再发展小水果种植面积1000亩,并且成立槜李等专业合作社,把各种特色小水果做大、做精,逐步培育成优势主导产业。该区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区特色小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与此同时,结合村庄绿化工程,创建“特色小水果”示范村10个,建成5个集观光、休闲、生态、良种园为一体的“特色小水果”基地。
林果产业,一般来说是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常规优势产业,但秀洲却要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创造传奇。该区农经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进一步发挥林果产业的生态功能外,该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林果总面积达到5.5万亩,产值超过3.2亿元,把林果产业打造成高效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贡献率的拳头产业,为推进“绿色秀洲”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