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雷媛)最近,中央气象台接连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7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高达40.6℃,创下了北京有史以来同期最高气温。上周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上周六杭州创下了入夏以来37℃的最高气温。
目前,我省尚处于梅汛期。根据常年规律,我省出梅后将迎来一段高温干旱天气。那么,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会不会在我省出现呢?
高温天气来了
尽管前两天,控制我省的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徘徊在黄淮流域的雨带占了上风,给全省各地带来了几场雷阵雨,把“噌噌”往上蹿的气温拉低了一些,最高气温也下降到31℃-32℃。
然而,毕竟已是盛夏季节,未来几天,我省马上就会出现高温桑拿天气。据省气候中心预测,今天开始,全省基本上都是午后多雷阵雨的天气,气温逐渐升高;周四后的几天,全省各地的最高气温都会在35℃以上。
气象专家说,我省历史上常年出梅日为7月8日,梅雨期长达26天。今年我省6月17日入梅,按此计算,今年我省出梅应该在7月12日左右,但省气象台说,具体何时出梅,还得视天气状况而定。
高温干旱两三年一次
省气候中心专家说,高温干旱是我省常见的气象灾害。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夏,大旱,太湖涸”的记载,从公元前484年到公元1949年,有旱灾记载的就有611年。不少年份出现“运河涸”,“西湖涸成平陆”等严重旱情,以致“六种绝收,草根木皮,食之殆尽,死者藉于道”,甚至形成“死者蔽野,千里绝烟”的重灾。
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连年发生旱灾的情况也不少见,但危害最大的还是夏秋干旱。夏秋干旱往往伴随高温酷暑天气,不仅影响农业、渔业生产,加剧了水、电的供需矛盾,而且会引发夏季暑病、高温致人昏厥及“热死人”等事件。
据1951~2009年资料统计,我省发生全省性干旱的有27年、30次,年均0.5次,出现夏秋旱多达25年,占总年数的42%,约2~3年一遇,其中旱情特别严重的有1953、1961、1967、1971、1990、1994、2003、2004年。
历年我省发生夏秋旱的情况,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当年梅汛期雨量偏少,7~8月降水又持续偏少,如1953、1957、1958、1967、1971、1978和2003年。值得注意的是,干旱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旱情严重的大旱年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二是当年梅汛期雨量虽不少,但出梅后,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旱情来势猛、发展快,造成晚稻插种缺水,对农业生产很大危害。而且这些年份往往是梅汛期洪涝与夏秋干旱交替出现,如1990、1991、1992、1994、1995年。
浙江中西部最会闹干旱
省气候中心的专家说,我省各地夏秋干旱发生的频率分布特点是: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岛屿出现频率最高,达20%以上,其中金衢盆地更是高达30%以上;东部地区较少,在10%以下。
据介绍,我省中西部地区出现夏秋旱频率高,和这一带夏季高温时间长有关,全省日最高气温≥35℃的历年平均日数,是从西向东逐步减少的,我省中西部最多,年平均日数在30天以上,最多在40天以上,而东部沿海地区在10天以下。此外,台风对东部影响大,带来雨水多,对西部内陆地区影响小,带来雨水就少。
2003年,我省就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当年从4月起,降水持续偏少,而梅雨来得迟去得早,梅雨量偏少。出梅后,全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酷暑天气,除海岛外,各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全省均在20天以上,大部分地区在40天以上,中西部地区则高达50~65天,是常年平均值的2~3倍,有29个气象站居历史首位,有41个气象站的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记录,占全省的69%,其中丽水达43.2℃创全省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