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浙农6号”,千呼万唤始出来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实习生 葛雯斐
  有一种菜用大豆,种子专家说,它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都比“台湾75”好;种植大户说,选择它,每亩效益至少提高15%;加工企业说,国外客户指定要这种大豆产品——
  雨水,挡不住好奇者的目光。近日,宁海县国盛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2880亩郁郁葱葱的菜用大豆,吸引了全省各地的90多位种子经营者和种业人士参观考察。“豆荚饱满,豆秆挺拔”、“豆荚真漂亮”、“商品性肯定很好”……参观者对“浙农6号”这个菜用大豆新品种发出了一片赞誉声。
历经12年终成“正果”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龚亚明告诉记者,“浙农6号”是我省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食加工兼用型菜用大豆品种,有望替代“台湾75”,成为我省鲜食加工兼用型菜用大豆主栽品种。
  据介绍,相对于日本等国和台湾地区,我们的菜用大豆育种起步较晚。近几年选育的大豆品种,在品质上仍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国内菜用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蔗糖和淀粉含量较低,口感较硬,因此,上述品质指标相对优秀的“台湾75”,30年来一直占据我省鲜食加工兼用型菜用大豆主导地位。
  为突破我省乃至我国菜用大豆品种选育中的难题,1998年,龚亚明带领课题组开始着手选育鲜食加工兼用型菜用大豆新品种。他们从国内外收集了100余份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优良的菜用大豆种质资源,以“台湾75”为目标,采用有性杂交的方法进行选育。经过10多年选育和区试,育出了“浙农6号”这个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鲜食加工兼用的菜用大豆新品种。
初露锋芒便受宠
  从2006年开始,课题组开始在全省多个地方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和区试。2007年,在省种子总站开展的区试中,“浙农6号”鲜荚平均亩产达636.7公斤,比对照品种“台湾75”增产18.8%。2008年,课题组又在萧山、宁海和嘉善等地进行生产性示范试种,鲜荚平均亩产达到690.6公斤,比“台湾75”增产15.3%。
  “综合各地的试验情况,‘浙农6号’平均亩产可高达667公斤,比‘台湾75’增产15%左右。”龚亚明告诉记者,由于该品种在豆荚大小、色泽、口感、抗病性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强于“台湾75”的优势,去年通过品种审定后,迅速在省内推广。
  宁海县国盛果蔬合作社作为课题组的合作单位,尝到了“头口水”。该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从2007年开始引种“浙农6号”,面积由当初的1亩,逐年扩大到今年的2880亩,产量更是逐年提高,预计今年平均亩产730公斤左右。“‘浙农6号’菜用大豆现在已成为出口蔬菜的主打产品,深受国外客户喜欢。”该负责人说。
  平湖市蔬菜种植大户马建东自2007年试种该品种后,种植效益比往年提高了15%左右,目前,该品种已成当地众多蔬菜种植大户的首选。据了解,目前全省种植“浙农6号”的面积已达6万亩以上。
  奉化大埠冷冻食品公司的负责人傅大方表示,“浙农6号”已在他的国外客户中形成良好口碑,需求量日增。他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公司加工的菜用大豆中,“浙农6号”占了70%,今年很多客户指定要该品种,已经下了1000多吨订单。
品性优良前景看好
  近年来,我省菜用大豆种植面临着连作障碍、病毒病等日益加重的风险。近年来,作为加工出口的菜用大豆主栽品种,“台湾75”性状有所退化,品质也呈下降趋势。“‘浙农6号’的培育成功和顺利推广,有望逐步替代‘台湾75’成为主栽品种。”省种子总站副站长赵伟明说。据龚亚明介绍,“浙农6号”新鲜籽粒淀粉含量5.1%,可溶性总糖含量3.85%,抗病毒病中等偏强,较耐肥抗倒,品质全面超越“台湾75”,商品性好,替代“台湾75”完全没问题。此外,该品种能比“台湾75”提早5—7天成熟上市,有利于之后农作物的播种,特别是浙北地区单季晚稻的播种时间会变得宽裕。
  我省蔬菜出口龙头企业海通集团的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巍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种植的“台湾75”品种,锈病、豆荚螟等病虫害呈多发趋势,“浙农6号”所表现出来的优良性状,应该能有效替代“台湾75”成为主栽品种,他们将试种这一品种。
  在现场考察会上,与会的业内专家也表示,该品种成为我省菜用大豆主栽品种为时不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