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拳头”与“指头”

——参加杨梅推介会杂感

  本报记者 杨 辉 实习生 姚力丹
  6月的季节,是我省各杨梅主产区实力的一次较量。丁岙、东魁、荸荠、晚稻浙江四大主栽杨梅品种竞相登场,梅事推介在产销两地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吆喝声此起彼伏。为了卖出好价钿,我省已连续4年开展了“6月杨梅红”活动。参加了几次杨梅推介活动后,浮想联翩,现择感而发。
  透过各大杨梅主产区的吆喝活动,不难发现我省杨梅产业潜伏的卖难危机已渐渐浮现。随着杨梅投产面积的增加,再加上今年采摘季节又赶上强降雨的天气,挂在枝头的一颗颗杨梅,无一不揪动着地方父母官的心。在产地搞推介也好,到销地去吆喝也罢;还是选杨梅仙子引人眼球也好,设擂台评比精品杨梅也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杨梅尽快地卖出去!
  作为裸果的杨梅,其如何保鲜,的确让人头痛。虽说近几年杨梅保鲜技术有所改进,使杨梅的销售半径拉长,甚至空运到香港、新加坡、法国、俄罗斯市场,但最长的保鲜期也不过是半个月而已。而深加工领域的杨梅色素抗氧化问题至今未根本解决。仙居县有家杨梅果酒加工企业,试着低温冷藏杨梅果汁或果酒,但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就卡在杨梅果汁(果酒)的褪色这一关上。
  杨梅保鲜与深加工暂无更好的通路,但各地种杨梅的热情丝毫未减。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70多个县(市、区)栽培杨梅,面积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就有29个,使去年我省杨梅面积达到了120多万亩,仅次于柑桔,今年又新增4.5万亩,其中台州、温州和丽水三地占了63%。
  种下的杨梅林,终有挂果的那一天。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全省杨梅总产将达45.5万吨,较上年又增长4.9%。三大产区中,台州16.8万吨,温州10.2万吨,宁波9.1万吨。从品种看,东魁杨梅17.8万吨,比上年增9%;荸荠种杨梅16.0万吨,比上年增15%。
  于是乎,杨梅落果烂山头,市场滞销声又起……雨声阵阵,果农揪心!
  6月25日,东魁杨梅的“娘家”——台州黄岩区,在杭州超市办起了推介会。想当年“东魁”出世时,其大如乒乓球而夺人眼球,每公斤卖到40元还很抢手。短短十数年间,黄岩虽种了7万亩,今年投产面积仅3.5万亩,但全省已种了60万亩,占据了浙江杨梅的半壁江山,此外,江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也大量引种,成为全国最大的杨梅品种,是名副其实的“拳头”产品。如今,“拳头”产品发源地的黄岩区党政领导却要到杭州摆摊促销了,不知是“东魁”的悲哀,还是浙江果业的伤痛?
  抛开杨梅销售话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浙江水果少有“拳头”产品当然是一大憾事。虽说产量上规模的有柑桔、梨、水蜜桃、葡萄、杨梅、西瓜,但现在水果市场卖难的正是那些规模化生产的水果。海南香蕉、广东荔枝、陕西苹果、新疆葡萄、台湾凤梨……这些昔日曾称霸果品市场的“拳头”产品,无一不在遭遇着卖难。
  其实,浙江水果的“指头”很发达——小水果众多,如樱桃、桑果、桃形李等等。遗憾的是,在水果园区建设规划中,依然鲜见有特色的小水果踪影。
  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浮燥现象,与果业生产轻小重大是否有一定联系。生产者不愿生产小水果,经营者不愿经营小水果,但是,正是这些小水果成了填补果业市场淡季的主力,也是消费者尝鲜的宠儿。有人尖锐地说,大果业搞不起,小水果不愿搞,果业功能拓展又缺新途,未知是否中听?笔者近期有幸赴台湾考察,在台湾苗栗县的大湖草莓合作社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地的合作社不仅将草莓开发成各类点缀食品、食用香精,如草莓贡丸、草莓果酱、草莓汽泡酒,连爆米花也粘上草莓味,还办起草莓文化馆,开发出草莓玩具、采摘草莓的网络游戏等等,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小果业做出了新花样,闯出了大市场。无独有偶,新昌县有家水果种苗良种场,将杨梅作为观赏树种培育,其育成的杨梅大树移植到了大都市的高档楼盘,一株杨梅树就卖出上万元。
  杨梅销售已渐入尾声,果业转型升级急待破题。在杨梅产业中潜伏的卖难问题已见端倪,有待各方共同研究解决,免得杨梅步“黄桃投江”、“柑桔腰砍”的后尘。做强浙江果业,应重视小水果,对大众化水果更要在培育良种、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加快果品的深加工步伐,重点扶持流通领域的果品龙头企业,建立起果品拍卖市场和果品流通结算中心,逐步缩小与先进的差距,真正使浙江果业跻入市场强手之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