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的一声,一辆沾满泥土的上海大众小轿车停在一座民房前,一位身着橙色T恤,脚着一双绿色雨靴,身上同样沾满泥土的大叔快步从车上走下,径直向笔者走来。他就是开着轿车刚从田里插秧回来的缙云县壶镇镇金三村农机示范户朱干光。在近日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中,朱干光榜上有名。“发展现代农业,如果少了农机将会寸步难行。”朱干光如是说。也正是靠着农机,他不仅用一辆拖拉机赚来了一辆小桥车,而且逐步走上了“科技种田+作业服务”的致富之路。
4年时间,农机数量从“1”到“11”
近些年来,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每到“双抢”季节,许多人家都很难请到帮工,不少农民通过机械收割尝
试到了省工、省时、节约成本的好处。朱
干光则利用农民的这个需求,开展
农机服务,受益匪浅。
2007年前,朱干光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守着自家的2亩多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既然这辈子注定要和土地打交道,朱干光开始琢磨着怎样才能让土地“生金”。通过调查和走访,他发现实行农机作业大有可为,而且购买农机政府还有补贴。2007年,他购买了1台手扶拖拉机,开始为农户开展农机服务,当年就赚了2万元。
第二年,头脑活络的朱干光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开始增添农机具,并通过土地流转,向本村及邻村的农户租了225亩土地,成了当地响当当的种粮大户。不仅如此,本镇范围唐市、胪膛、姓旺等地的农民都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朱干光为他们提供农机服务。为此,他先后购入了拖拉机、粮食烘干机等价值近80万元的农机装备,农机具总数达到11台(套)。依托这些农机装备,去年他开展机插作业550亩、机耕2500亩、机收350亩,烘干谷物120吨,实现年农机作业毛利40多万元。
展望未来,他有更大的发展计划
在朱干光的示范带动下,金三村村民的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该村有不少村民常年在工厂打工,不少良田荒废,朱干光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为种粮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现在可好了,朱干光帮我播种、收割,我只付一点工钱就可坐享其成,不仅种了粮食,还能专心打工,这样的农机服务还真不错。”村民朱耀富说。
朱干光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稻田如果全用人工作业,人工成本就要530元,而农机作业一般每亩田才100多元。农机作业大大降低了种粮成本,也难怪村民如此欢迎。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机作业,2007年,朱干光参加了省农机局组织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2009年又参加了全省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均顺利取得合格证书,农机应用水平也因此大为提高。“朱干光的225亩粮田里,有100多亩是示范方,去年我们农业部门还在他这里设了一个5亩田的粮食新品种示范方。”该县农机工作人员说,在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方面,朱干光这样的农机示范户的作用不可小觑。
面对笔者的采访,朱干光则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腼腆一笑:“以前觉得自己就是个种田的大老粗,现在赶上了这么好的政策,政府又给了我这些荣誉,我的种粮积极性更高了。明年,我想着还要添置些农机,坚定地走科学、机械化种田的道路。”
仅仅4年时间,朱干光依靠农机在致富路上越走越远。“我现在有个大胆的计划,就是希望能流转更多的土地,在田野上大显身手。”朱干光指着一片刚刚插好秧苗的土地,充满了信心。
(夏霞 蒋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