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鱼米之乡的华美嬗变

  •   本报记者 金茹 见习记者 陈鎏琰
      来到世博园区,如果你选择吃快餐,那其中有不少菜是来自嘉兴南湖的。世博会期间,南湖的真功夫农产品有限公司每天运送到世博园的快餐半成品多达5至8吨。
      最近,借着上海世博会的东风,嘉兴南湖区的农产品大大风光了一把。南湖的生猪、甲鱼、白玉蜗牛、葡萄、雪菜、酱菜等特色农产品每天都源源不断地运往世博园区,“世博会期间南湖的供沪生猪会达到100万头,占整个上海市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呢。”南湖区副区长马纪良自豪地说。
      南湖的农产品为何能博得上海市场如此青睐?南湖农业又是如何从传统农业走向新生的?近日,记者走进南湖,探寻当地的农业转型升级之路。
    传统鱼米之乡的出路
      南湖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当地农民擅长精耕细作,农技水平较高,全区拥有蔬菜、油菜、蚕桑、水产品、生猪等一大批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各地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传统鱼米之乡的优势在逐渐削弱,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地盘小、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南湖农业开始处于尴尬境地。
      产业优势在下降,而紧邻沪、杭、苏的地理位置,在让南湖拥有区域优势的同时,土地价格却逐年攀升,在各地农产品争相进军长三角时,南湖农产品的市场压力渐渐增大。
      南湖农业该何去何从?经过调研,该区提出,唯有转型升级,发展精品农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南湖凤桥镇的水蜜桃产业就是在精品农业的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的。凤桥水蜜桃多年来亩产值从未超过6000元,2008年,南湖率先在水蜜桃产业实施转型突破,一棵桃树控制在170个果子以内,一亩地40株桃树,亩产量要求不超过1500公斤。去年南湖水蜜桃虽然惨遭强冰雹打击,但一等品率仍达到70%以上,每公斤均价5元多,最高的达到16元,亩均收入达到9700元,这也是南湖水蜜桃亩产值首次接近万元大关。
      为了应对不利天气,将水蜜桃品质再提高一个档次,今年凤桥桃园搞起了大棚设施。“我们的目标是亩产值第一年1万元,第二年1.3万元,第三年1.5万元。”凤桥水蜜桃合作社社长应华伦对今后的发展信心百倍。
      南湖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南湖农业已具备发展都市农业、精品农业的区位优势,尤其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和沪杭高铁的开工建设,促进了沪、杭、嘉的同城效应,处在这样的环境,如果仍敝帚自珍,不抓住新一轮拼抢机遇,南湖农产品就会被市场淘汰。
      打开2010年南湖农业规划,发展精品农业的目标非常明确:要以提高品质与效益为中心,以推进循环农业为重点,发展“高”、“优”农业。“高”指产品市场定位高端,产品科技含量高、绿色程度高、经济效益高;“优”指产品质量定位优质,品种、业态结构优良,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
      “我们就是要做高、精、尖农业,占据市场最高端。”超越传统的道路并不一定平坦,但南湖区农经局局长陈桂林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现在南湖的葡萄、西瓜、甜瓜都已经达到亩均万元,我们推出的生姜—晚稻生产模式,既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又涌现了一批万元田,土地金贵了,土地附加值就一定要提高,万元就是个起点线。”陈桂林说。
    生态循环理念成就了精品农业
      有了目标,怎么发展精品农业,从南湖的实践看,必须要有生态循环的理念。
      从2006年16家农业龙头企业、24个专业合作社,到2009年的55家农业龙头企业、68个专业合作社,短短3年时间,南湖的经营主体发挥着龙头带头效应,把生态循环的理念、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
      在余新镇余西村的嘉兴敦企牧业园区,施工人员铺设了不少管道,通过这些管道,园区生产的沼液被输送到田间地头,可浇灌百余亩农田。“农牧结合,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望着广阔的田野,园区负责人曹伟表示,如何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应该是畜牧企业最需要考虑的。去年,敦企牧业和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合作,探索绿色生猪产业链的开发。研究院的倪教授介绍,绿色养殖讲究营养均衡,在饲料中不再添加抗生素、重金属,猪肉更安全、更健康,销售价可达到每公斤12元。“现代农业发展应把重点落实在示范园区创建、产品质量安全、经营主体培育、科技创新推广、农业循环经济这五个方面。”南湖农业部门意识到,仅靠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不能发挥农业新科技优势的,于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精品农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南湖已有2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研发、攻关、组装、集成了一批生态循环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科技成果,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工业的利润只在5%左右,农业利润能基本保持在20%以上,只要能做好转型升级这篇文章,南湖农业一定‘钱’途无量。”陈桂林信心十足地说。
    精品农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近年来,在大幅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南湖农业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宽和延伸,它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坐在清洁明亮的必胜客餐厅,吃着法式红酒蜗牛,你肯定以为这是“必胜客”从国外新引进的产品。其实不然,这些蜗牛完完全全是浙江本土制造,连炒制过程都在位于南湖区余新镇的嘉兴潜福食品公司完成。近年来,余新镇的白玉蜗牛垄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市场,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成为沃尔玛、百胜集团的唯一供货方。
      1987年就开始养殖蜗牛的余新镇,产量一直平平,这两年却惊人发展,从每年的几十吨猛增到20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蜗牛养殖基地和销售市场。福良蜗牛专业合作社社长、潜福公司总经理沈福良把这一突变归功于创新意识的觉醒。
      蜗牛的烹制对多数人来说是个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蜗牛的销售。2008年,潜福公司投巨资建造标准化生产流水线,并花2万元请法国厨师调制正宗的蜗牛大餐,现在各地的西餐厅只需将潜福公司提供的蜗牛成品加热,便可装盘上桌,每6个蜗牛卖到35元。“要打破传统农业格局,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先进的技术和高端市场,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光和勇气。”有关专家如是说。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湖禾欣米业公司基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成片的水稻汇成金色海洋、丰收的海洋。去年,禾欣公司在这里种植的新奇货——富硒米,每公斤卖到12元,让当地农户瞠目结舌。2009年,禾欣公司在宁夏一举建立了3000亩的富硒米生产基地。
      据陈桂林介绍,随着嘉兴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日益推进,以精品型、设施型、加工型、生态型、休闲型和服务型为内容的都市农业在南湖已初具规模。在发展传统的畜禽、水产、瓜果、蔬菜、粮油等五大主导产业外,南湖区慧眼独具,又积极拓展花卉、有机肥、南湖菱等新兴产业。
      发展精品农业,让南湖农民得到了回报。2009年,南湖33万亩耕地获得农业产值28.7亿元,农民来自一产的纯收入达4155元,比上年增加778元,同比增长23.0%,农业增效占农民增收部分的58.8%,这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南湖位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是嘉兴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这里自古粮桑并重、农牧结合,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闻名海内外。近年来,南湖牢牢把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围绕“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两大目标,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先行先试中走出了一条整镇、整村和“1+X”集聚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先人一步的改革和探索为南湖现代农业发展腾出了空间、赢得了先机,面对新形势,我们首先意识到,发展农业的理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除了传统的经济意义,更有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生态意义。在南湖农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应首当其冲,通过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通过人文创意凸显地方特色,提高产业竞争力。
    南湖区委书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