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茹 通讯员 谢雷宁 卢艳
外塘养殖1500亩,温室养殖1.5万平方米,休闲渔业3万平方米,加工厂房3000平方米,在建设施农业2万平方米,年产饲料6000吨,年产值近亿元——什么样的养殖企业能做到如此规模?杭州的“龚老汉”就交出了这样一张漂亮的答卷。“企业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见面,杭州金达龚老汉特种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龚金泉就把企业的发展理念交了个底。一句简单却又深刻的话,诠释了“龚老汉”为什么能在短短15年里,完成了从普通养殖户到兼具规模养殖、良种繁育、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等综合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完美转型。
求新求精,抓住质量这个“命根子”
浙江省是国内人工养殖甲鱼最早的省份之一。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甲鱼人工繁养殖技术的突破,全省兴起了温室养殖甲鱼的风潮,1995年前后就已达到了10万平方米,250万-300万只的规模。温室甲鱼具有生长快的特点,平均14个月就能养成商品鳖,快速的回报使得养殖户趋之若鹜,跻身温室养殖的大军。但就在此时,一位名叫龚金泉的养殖户却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不被旁人理解的生态养殖之路,并在愈演愈烈的甲鱼温室风中坚持到现在。
龚金泉从涉足甲鱼养殖那天起,就显得与周边农户“格格不入”。“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养外塘甲鱼,就算有少量的也是粗放式管理,我是打定主意,要养真正的外塘甲鱼。”那时,龚金泉在500亩荒滩上,花费300多万元,挖塘做池,并在塘里埋下管道,做好了排水沟。
养甲鱼居然要这样兴师动众?这对当地人来说简直是个“天方夜谭”,但龚金泉一直坚信自己走对了路。外塘甲鱼起码3年才能上市,经过3年的期盼,龚金泉欣喜地发现,经过自然生长和冬眠,他养的甲鱼大多长到了1公斤以上,而且与温室甲鱼比起来,外塘甲鱼活动能力明显要强,凶猛敏捷、精神活泼,且裙边宽厚韧性好,口感大大提高。
在1999年召开的第一届省农博会上,“龚老汉”甲鱼卖出了每公斤170元的高价,参展期间,每天仅用两个小时就把当天的货全部卖光,连补货都来不及。
此后,“龚老汉”甲鱼不仅以每公斤150-400元的高价走进了杭州、上海等地的饭店和超市,还每年把100多吨甲鱼出口到了韩国、日本等地。到2005年,龚金泉已收回全部投资,并盈余1000多万元。
质量是食用农产品的“命根子”。多年来,“龚老汉”甲鱼始终把产品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哪怕花再大的代价。2005年,甲鱼“腮腺炎”病爆发,龚金泉宁可将1.2万多公斤患病甲鱼活埋处理,而不因用药产生药残而影响质量,单这一项,企业就损失了300多万元,但却为其赢得了客户的赞誉和广阔的市场。正是倚仗过硬的品质,“龚老汉”甲鱼屡次夺得省农博会、渔博会金奖,并荣获省优质名牌产品称号,成为了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2006年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龚老汉”甲鱼,龚金泉还结合杭州火爆的休闲旅游市场,在甲鱼养殖池塘边上建起了一批休闲设施,免费接送消费者前来参观、游玩,大大提高“龚老汉”的知名度。
在“龚老汉”,新征用的200亩地上正在大兴土木,龚金泉说,他有两个计划,一是要在旧的养殖塘上扩建一个400亩左右的大水库,保证整个养殖场的所有用水;二是建一个1.9万平方米的国际领先的温室大棚,安装地热等设施,龚金泉透露,这温室大棚仅浇混凝土,就用了70万元。
脚踏实地,良种场挂上“国字号”
苗种是水产养殖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我省甲鱼产业起步阶段,养殖户普遍采用台湾种,因为其价格比较低廉,平均每只苗种在1元钱左右。但是台湾种的甲鱼生长慢,易得病,品质难以提升。同时,伴随着产业的扩张,1995年后,我省甲鱼一路跌价,从每公斤700元跌到每公斤100多元,2000年左右,温室甲鱼甚至跌到了每公斤40元。
但是,就在别人都用1元钱台湾种的时候,龚金泉却“一掷千金”地购进了平均3元钱一只的高品质中华鳖日本品系苗种,并逐渐发展成自繁自养的模式,再到后来的省级乃至国家级中华鳖良种场,“龚老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10多年。
1997年,公司开始试养日本品系中华鳖获得了成功。龚金泉看到商机,便在当地发展起了良种生产。经过10多年的分级培育和提纯复壮,公司终于培育出了独树一帜的“龚老汉”中华鳖良种。为克服中华鳖品种的种质退化问题,公司还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支撑,积极开展中华鳖优良性状、遗传基因等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2006年,“龚老汉”开始了国家级良种场建设,经过3年发展,2009年4月,被农业部正式认定为国内首家中华鳖(日本品系)良种场。
一组数据客观地说明了“龚老汉”良种场的辉煌。2008年,“龚老汉”总计投产亲鳖13万余只,后备亲鳖5.5万只,共采集约695万枚中华鳖(日本品系)鳖卵,繁育良种中华鳖(日本品系)苗种500余万只,除了本场自养和在省内销售外,还销往上海、广东、江西、福建、江苏等地,仅种苗一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利润500万元。
龚金泉介绍,今年,公司在进行保种和选育的同时,将更加注重优良中华鳖(日本品系)的良种推广工作,计划通过“公司+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带动发展10余个省市270多个苗种场及专业鳖户,连接基地1.5万亩。为了实现目标,“龚老汉”有选择地在15家育苗场进行了推广示范,预计这15家育苗场的年育鳖苗量可达1500万只。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在“龚老汉”,人才是一切的首要保障。据龚金泉介绍,现在良种场52名职工中有一半是技术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就有13人。在注重外来人才引进的同时,公司还致力于本部员工的培养,对优秀的员工给予不定期外出培训的机会,有力推动了良种场的管理和技术进步。
龚金泉介绍,最近“龚老汉”还计划像医院一样,将各种中华鳖致病菌进行收集整理并建立档案,记录中华鳖的发病症状和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应用于良种选育,同时开展疾病预防的探讨性研究,进一步减少中华鳖的发病率,增强其抗病能力。
精深加工,立志赶超“龟鳖丸”
2009年,我省已形成杭嘉湖、绍金两大甲鱼养殖产业带(区),池塘养殖面积12.5万亩、温室养殖面积586万平方米,养殖产量11万吨,养殖产值42亿元,分别占全省水产养殖的6.4%和15.3%。甲鱼养殖成为我省渔业中名副其实的优势主导产业,并逐步趋于成熟和平稳。如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成为甲鱼养殖业面临的又一道新课题。
一次在香港的偶遇,龚金泉认识了台湾甲鱼深加工的行业引领者——台湾加捷科技实业公司的负责人。龚金泉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甲鱼的全身都是宝,连板壳、脂肪油都是高营养的宝贝,用传统炖煮法吃甲鱼,只吃掉了甲鱼的30%。
在经过几次接触后,“龚老汉”和加捷公司决定携手合作,立志开发甲鱼深加工产品,并将其销售到全国,甚至是全球市场。
双方的协作模式是由“龚老汉”提供甲鱼,再交由双方合资成立的杭州兆龙水产品科技公司生产甲鱼粉和甲鱼精。现在,斥资约250万美元的第一期厂房和设备已到位,正式进入了试运营阶段。
记者在“龚老汉”采访时,遇到了负责深加工技术控制的叶明福。叶明福将一粒成品胶囊放在我们面前,透过半透明的胶囊外壳,可以看到里面的半乳液体分为上下两层。叶明福告诉我们,上面一层是甲鱼的脂肪油,它富含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三大营养素”的卵磷脂,下面一层就是具有滋阴凉血、抗癌强体的甲鱼粉,在卵磷脂的配合下,更易被人体吸收。
叶明福算了一笔账:公司的甲鱼粉年生产能力达3.2万公斤,以现行价格每公斤1500元计算,就有近5000万元产值。
为了能在深加工领域“一炮打响”,龚金泉以药品生产的高标准规范起了自己的保健品生产:加工车间设计、建造全部委托专业公司,卫生、环境要达到最高要求,产品质量要求精益求精。“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龚金泉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发展理念。
虽然公司向深加工方向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但龚金泉时不时要给自己浇盆“冷水”。他告诉记者,甲鱼深加工十分讲究,不同的内脏要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但现在“龚老汉”只能处理骨、壳、油,对肝、肠等还是“无计可施”,现在只能将这些内脏冷冻起来,要加工这些新的产品,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在观念上领先一步,才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龚老汉”,在步履稳健地创造了一个个“甲鱼神话”的同时,也为我省渔业的转型升级写就了新的篇章。